“服务员,这是穿燕尾服的人才能进的正餐餐厅对吧?有一个赛过相对论的问题我他妈的一直想问你们,我,的,汤,呢?”
“巴克,这不是重点。第一,这是餐厅,第二,这是正餐餐厅。所以,我要桌子上该有的菜都有,对于正餐,就应该有汤在那里给我热乎乎的摆着。这是规矩,妈妈传给我的,然后我妈妈的妈妈传给她。而规矩是让你表现得体,正餐没有汤对于餐厅就是不合体。所以这位亲爱的先生,已经有18分32秒没有汤了,如果你不给我汤,我就把你撅折了杵花盆里,然后我从后厨端上来。对了,已经19分钟了,你还有一分钟。”
毫无疑问,我作为一个还算有各种早期电子传播媒介情怀的人,是承认相当一部分爆米花电影有它的价值的,尤其是那些看完一遍就被某些高智商马后炮吐槽为没智商、硬伤重、不符合常理的电影——这种吐槽在动作电影尤其泛滥。我觉得这种电影自从给我给我肾上腺素快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完美展示其存在意义了,这个想法从录像带时代开始一直陪伴我到现在。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只是为了爽一波,该遵守的电影创作规则还是应该存在的,例如在这类电影里我就更乐于接受奥班农对情绪的浪潮式堆砌(他的理论倾向于对同一个情绪点来回强调最后爆发,期间穿插其他副线,例如《异形》)或者是更加经典的三幕论(矛盾产生——矛盾激化——矛盾解决),这样做观众乐于接受,情绪容易投入,动作场面也易于配合。
现在的动作电影客观上来说处于一个低潮期,所以大家普遍都在从动作的场面上下功夫:《速度与激情》系列就是撞的都是老王家的最好代表;《敢死队》则是用力请人展现情怀。好听不好听观众都是买账的,我当时也是乐乐呵呵的买了电影票捧场,但是当电影结束其他人都在说场面多带劲场面多精彩的时候,我总在嘟囔一个问题:
二、揭示:POPCORN FALL(爆米花桶的陨落)
电影不够看主要是由于以下情况:该讲的没讲(《自杀小队》);创作上的故意捣乱(《十二宫》);我遇到的情况则更加常见:观众受到的情感冲击不同于预期,我到现在都是认为《速度与激情8》的潜艇大战还不到电影结尾,因为没有主角和电影确定的最终反派的对决,不符合处理矛盾的原则。《敢死队3》的后半段高潮动作戏简直让我难以接受——因为把新人捞回来只能算是史泰龙捞回面子,那么接下来应该是史泰龙尽心准备把梅尔吉布斯打到大小便失禁,我一直在期待这件事,然后,史泰龙你咋就地解决了?
我认为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后来前一阵子速度与激情的例子让我做了一个大概数字为580人的调查,其中三百多人认为电影后半段的结尾不应该算是结尾。(也算是一段时间没有继续投稿的原因)
那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电影的第三幕没了,或者是我们认为的“第三幕”消失了。
电影中的第三幕一般集中在电影的后三十分钟,将电影中的矛盾汇总,将情绪炒到最高点并解决矛盾。电影中的三幕论虽然只能算是一个基本模板,但是如果运用这个模板的人把最后一块去掉,电影的情绪就会戛然而止,观众就会产生情绪的不满足感。
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上述我所说的不到情绪高点的重要动作戏,都被安排在电影的后三十分钟了。按理来说就是剧本的第三幕,对吧?
如果不是编剧脑子抽筋把第三幕的剧本撕了再烧掉,那就是另一种情况——第一幕没了,或者是淡化了。
《速度与激情8》中赛弗与主角的矛盾直到四十分钟上下才被揭示出来,正常的揭示矛盾的位置被柏林的笑脸拆迁球取代了。然后《敢死队3》里两个旧战友的出现几乎只有三十分钟,然后受伤的居然不是史泰龙,韦斯利和梅尔吉布森这三个“老敢死队”的任何一个!明明他们三个更容易作为矛盾的激发点!可能心思更放在动作上了,主创们没有考虑那么多,但是这些开头的偷懒必然会对后续的情节造成重大影响,因为后续情绪的堆积没有基础,观众无法投入,这个观影过程就是失败的。
似乎问题又回到了开头,这些问题要怪那些你看了也觉得还算不错的动作场面么?我觉得一部分算是,动作电影的灵感肯定是源于一个奇观——例如我从一万英尺高空的飞机机头往机尾跑,然后飞机一直爆炸。但是如果过于单纯的以奇观为起点构建整个故事,那么电影的制作就是失控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编剧是一锤子买卖,就算你现场改情节,来回十几个编剧改出来二十多个版本(《卡萨布兰卡》的编剧:一天到晚剧本瞎改改的好玩不?),只要是有微调都会体现在故事里,最后出来的片段就会导致电影出现叙事上的偏差。
考虑到这几年动作电影愈发铺张浪费的场面和逐渐压缩的制作周期,片场上估计也没有人会过多的较劲剧本第一幕没了的问题,拍出来再说吧,谁会在收工之后想故事出什么问题了呢?
另一方面,我对这几年的预告片剪辑是颇有微词的:预告预告,超过十秒以上大面积的内容片段就不要一股脑的剪进去了。固然你要拿去宣传,但是如果你把动作电影的重要大战的表演内容剪辑的能让观众搭得上前言后语那不就是剧透么?!你还要把第三幕的片段大面积的剪辑,还要播出去当预告片,那我为什么还要拍136分钟?干脆5分钟直接出片尾制作人员得了!
这几年的动作电影宣传有很多在向错误的方向走,动作电影的剧本创作跟以前相比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进入影视行业的新手们的商业化道路就是从恐怖片和动作片开始的,因为这类电影的创作过程是最成熟的,能够让他们熟悉自己应该掌握的技巧。如果连这些奠基石一样的创作过程都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那我就有必要担心未来的电影质量了。
就像曼尼在一家五星级餐厅,一只脚伸出桌子,然后拿着勺子敲玻璃杯一样:
P.S.1:本文提及剧本创作理论源自悉德菲尔德和丹奥班农,这两位编剧的书籍本人推荐《剧本结构设计》和《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对于喜欢电影的入门爱好者,阅读这两本书籍会有对电影编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霰弹枪与神经病》中主角原名为Buckshot和Maniac,为避免翻译问题取姓名昵称。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