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篇文章绝不是为了蹭死者热度,另情绪有些激动难免语无伦次,就想哪写哪吧。白大那篇也放了他们很多经典歌曲,这篇就不画蛇添足了...
今晨惊闻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班宁顿自杀身亡的消息。在为逝者倍感惋惜的同时,这才意识到其实有些时日没听他们的歌了。而曾经那个伴随着中二、焦躁、不安的年纪,确实是早已远去了。
林肯公园组建之初,原本确实是想以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来命名的。怎奈“LicolnPark”早已被美帝一个类似“抗战纪念馆”的国家公园给注册了,乐队成员只能改为读音相似的“LinkinPark”。也因此他们在国内又有“联合公园”这另外一种译法。不过恐怕连乐队自己都不会想到,“LinkinPark”的名字会在全世界风靡、名声大噪,甚至会改变了整个流行摇滚乐的风向标。
林肯公园的音乐风格是典型的“Nu-Metal”,即新金属。这种风格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包含重金属的“硬核”本质(所以我们会经常听到查斯特·班宁顿运用到在死亡金属中经常出现的“黑腔”唱法),吉他主音的较之重金属旋律感更强。同时又融入了嘻哈音乐中常见的饶舌元素,所以狭义上的“新金属”有时是单指说唱比重较大的“说唱金属”。
而林肯公园的出现无疑将这种风格推向了新的高峰。正如让他们一炮而红的处女专辑《Hybrid Theory》(混合理论)的名称,林肯公园热衷于将各类音乐元素“hybrid”,混合与加工。
首先,他们将音乐进行了“电气化”改革——在歌曲中加入了大量的电子乐与电子合成器节拍,一下子赋予了金属音乐新颖的潮流感。
其次就是高超的编曲实力。电子合成器节拍与摇滚器乐演奏丝毫不冲突,反而多了几分层次与质感;又如《A Place For My Head 》的开头加入了中东音乐,《Nobody's Listening》混搭日式和风那样,林肯公园的风格始终保持一种即多元又统一的状态,经常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最后就是这个乐队不得不令人感叹的强大天赋。搭配的双主唱——给人深刻第一印象的Vocal查斯特与司职的MC麦克·信田琴瑟和鸣。一个氛围烘托,一个推向高潮,二人配合演唱极富感染力。
于是很快,随着首张专辑的推出,林肯公园这种兼具厚重与流行的风格——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走红。
第二盘专辑《Meteora》是公认最经典也是他们最成熟的作品。专辑基本首首都是爆款单曲,诸如《Somewhere I belong》、《Faint》、《Don't Stay》、《Breaking the Habit》等看见名字就想起旋律的经典,更有诸如《Numb》这样衍生出无数混音版本的神作。
那些年的Billboard摇滚乐榜单基本都是被林肯公园给霸占,以至于媒体在描述其他优秀乐队时,会不自觉用“200X年唯一能与林肯公园相抗衡的乐队”来形容,更加从侧面凸显出他们当年所处的地位。
乐队基本上是从第三盘《Minutes To Midnight》开始逐步转型,加入了更多诸如战争等厚重主题的思考。也是从这盘专辑开始,编曲上开始加入不少钢琴伴奏,晶莹又冰冷。这盘专辑还贡献了《变形金刚》的主题曲——《What I've Done》(又一首爆款)。
不过即便作为粉丝,也不得不承认,自那之后的林肯公园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的。编曲逐渐缺乏锐意与新意,不再如当年那么抓耳。不过人这一生,尤其是艺术创作过程,“盛极而衰”是常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仍然一直坚持对深刻主题的挖掘与思考,实际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后,私认为林肯公园那些不怎么为人知的“地下”作品其实才是他们巅峰实力的印证。即便在他们最鼎盛的那几年,也继续努力对自己的音乐风格进行开拓和实验,并做成了一张张EP。其中有一系列名为《Underground》的EP,里面或收录一些早期演唱会的Live,或是一些带有强烈地下实验性质的混音作品。这个系列迄今为止已经推出了16张。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于05年推出的《Reanimation》,堪称摇滚乐remix的典范。这张专辑是基于处女作《Hybrid Theory》,将所有歌曲完全解构重组,无论是混音水准还是完成度都相当之高。如此神乎其技,潇洒写意的混音也算是当年林肯公园创造力的最好证明。
或许正是林肯公园自身这种扎根于“地下”的纯正音乐人气质,促使着他们调试着电子乐与摇滚乐的搭配与融合,同时也没有迷失于娱乐圈的名利洪流中。其实那些年“新金属”最火爆的时候,诸如“软饼干”(演唱过《碟中谍2》的主题曲)这样一时风头无俩的乐队也不少,但始终没有人能再触及林肯公园曾达到过的高度。
讲来当时还在初中,正是中二值爆表的年纪。在听音乐时,一般还是会选择杰伦、力宏这些流行大咖,要么就是一些日本动漫歌曲。那个时候咨询也不够发达,哪些歌好哪些人牛,全凭学生之间交口相传——说白了,就是自己的品味、逼格还有艺术鉴赏能力统统不达标。
所以在我第一次从同学处听到林肯公园的歌时,确实是被主唱声嘶力竭的咆哮给彻底吓尿了。我眉头紧蹙,反问道:“这...这说种瞎吼乱叫也能算唱歌?”所以几年后会把哥特死亡金属当家常便饭的另一个中二的自己每每想到这段往事时,都会为当初的“不识货”感到丢脸和惋惜。
当高中开始真正系统的接触摇滚乐时,才总算是好好“欣赏”了他们的作品。而这一次我又被吓尿了:他们的歌居然这么牛逼?这种震撼自然大部分来自于音乐本身的优秀,但也掺杂着些许其他的因素。
一方面,华丽繁复,此起彼伏的电子鼓点配合上充满逼格饶舌与黑腔,流行感十足又平添几分冷艳,不知甩那些烂大街又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几条街。碰上一个个追求“酷”的中二少年,试问有谁能不心动?
另一方面,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林肯公园总是会与当时正经历又热衷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Somewhere I Belong》是当时CS1.6比赛和集锦的曲目;又比如他们总是喜欢用二次元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或表达,时至今日我都认为《Reanimation》的封面特别像扎古。这也导致自己总会对他们的专辑封面脑补出不少难以言表的语境,每次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同时,那代表着一个早已逝去的电子产品时代。手拿琳琅满目的CD机、MP3、MP4中,面对着一个尚未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一起去淘打口碟、周日下午统一去网吧下载盗版音乐、相互之间交换拷满资源的U盘,这种过时且低效的交流方式,却代表着那时最单纯的快乐和友情,是不容侵犯的精神世界。而主唱那毫不掩饰的咆哮,又正中了渴望宣泄表达的焦躁少年内心,冥冥之中仿佛终于找到了精神图腾。
因此,对很多人来说,林肯公园是特殊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支乐队的气质能与那个时候的自己契合的那么紧密。实际上,我们内心还留存的关于这支乐队的记忆,早就在不自觉中被象征化和符号化,加以封存。所以当得知查斯特·班宁顿去世时,才会倍感一种抽丝剥茧般的空虚与无力。
回头想想,那时候喜欢听他们的歌,实际上算是“ 少年不知愁滋味 ”。只见高亢嘹亮,未知低沉绝望。只感受到其中的带劲爽快,未了解内在的深沉挣扎。
这个世界并不美好,生命也从来都不轻松。随着年岁渐长,即便已经逐渐远离摇滚乐,却对此越发感受深刻。
个人最喜欢他们《Breaking the Habit》的MV。这是一部夸张到荒诞的动画,是属于一群失意、懦弱、愤怒、渺小人群的组曲。恐怕也是查斯特·班宁顿的内心真实写照吧。
评论区
共 2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