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每部续集诞生并搬上台面后,都要面临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续集有没有超越前作?例如《银翼杀手2049》是否超越了《银翼杀手》?这种问题真是太难说了,也不可能说清,唯有各人各执一念。
写在前面:这篇文仅仅是无甚专业知识的我的一点个人看法。因谈及整体会显得混乱庞杂,因此个人打算分成几次来说。本篇算是先对《银翼杀手》两代的视觉美学做一些非专业的主观乱侃,基本不涉及剧透。因个人的知识、阅历实在有限,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纰漏、不足、错误之处,烦劳各位指正补充。(后面的建筑部分为引用内容,原文地址已在文末给出)
按投稿的要求,说话不能太迟,需要先亮观点。关于开头的问题,个人觉得,在视觉美学的创造力想象力这方面上,目前《2049》没有超越第一部,但不超越不代表不优秀,无疑它最后的效果完成得极其震撼,而且更是体现出属于自己的浓厚印记。前后两部电影的视觉特色是互相对照,谁也学不来谁的。
但这只是先挑明一个主观的基本观点,还有一些话需要在前文做解释:视觉美学个人认为对于非专业观众来说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电影的美学设计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看不同观众的个人审美维度。动画画风姑且也算是视觉美学中的一个具体表现,所谓“画风无高低,画工有优劣”嘛。
大体上来说,《2049》和《银翼杀手》在这一点上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有千秋,只在各人眼中有所不同。而制作做工方面,两部电影也基本是各自时代中好莱坞工业下的最高水准之一了。都是难以想象的高峰,山脚下的我是谈不上去辨别孰高孰低的。最后的回答,是考虑进两者的后世影响,以及时代审美等因素做出的一个主观结论。
《2049》呈现出来的视觉美学,绝对是令人享受的,也应该是处于时代前沿的。综合来看,续作在视觉风格上带给人的第一感觉与82年的第一部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在前人的招牌上覆盖上上自己的印记,翻新之处随地可见。
30年后的洛杉矶依然混乱不堪,阴暗潮湿。建筑物的排布却更加工整有序。霓虹灯的光辉处处点缀,繁多而不杂乱,耀眼但不刺目,光亮与暗处都处于某种无形的规则中有序变幻。
环境恶化,空气中弥漫着细小颗粒物,可视范围缩小,路边有扫雪车清扫路面。行人似乎也不愿在外多做逗留,路上足迹较稀。城市上空飘荡的外星殖民地广告仍能让人忆起电影中2019年的洛杉矶。
酒吧站台附近最是热闹,各种尺寸比例大小全息投影广告交汇于此。自动贩售机前排着队伍,街边商店林立。不过夜店的女复制人成群结伴从路人中穿行而过走向K,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塞,道路拥挤状况不见得如何严重。
在电脑上进行了多次重刷后,不得不向制作组道歉……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中,《2049》里不仅保留了荧光伞架,还在伞面也装饰上霓虹灯,并配套夜光雨衣。比之前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之后来到洛城境外垃圾场,肮脏糟乱的一面显现,各种垃圾堆砌而成的废土景观也有着一种暗藏在表面下的规律,看似随意,实则进行过精心的布置。
辐射后的破败城市依然保持着高度完整,在统一的色调下静静伫立。巨型的裸女雕像或立或倒,尺寸巨大的破碎肢体摆出奇妙的布景。这一段展现出高度的废墟美学,是前作中不曾看到过的风景。
雨雪的纷飞似乎也变得有迹可循,观众能清晰地看见雨水落下,渗入土壤,擦过车身,拖成长线,打湿玻璃,层层铺下。雪花则缓缓悠悠,轻飘而落,明了地显示出落脚处。有的场景甚至非常的干净清澈。
这一切最初给人的印象变化颇大。能感受到里面一切的景致,静止或运动的物体,都有着极其严密的逻辑感,在一种精心设计好的规律下有序运行。这里有些许《2049》与82年《银翼杀手》的不同之处的体现:作为条件充分的新一代,有着与它的前作相当的不用的境遇。它的制作过程显得颇为坚定,不似前作有种走一步是一步的煎熬感觉。它完全脱离了第一部时可能出现的仓促而就,随手而施,一切大小粗细都是不断斟酌周密计划精心打磨方才成就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细致的雕琢,而非捉襟见肘,紧赶慢赶下的放置、堆砌、拼凑。它的步伐极度沉着稳定,一步一趋,沉缓的节奏中透露的是冷静克制与认真谨慎。
反观82年的《银翼杀手》,其搭建未来世界的脚步沉缓中带着焦虑。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实在让人感慨它最终得以诞生,进入到公众视野是多么的不容易。它的制作,一路经历了预算的一再攀升,前期的资金空缺,制片团队和幕后金主的大变更,投资商的过多介入,主创人员的意见交锋,最后还有后期制作时大量原片段跟素材的替换以及糟糕画外音的加入等等。
建筑物的排布杂乱无章,相对拥挤。街道仿佛根本没有清洁措施,城市的角落就是垃圾场。还有不知来源的光线频频遮挡视线。霓虹灯光的使用似乎没有节制,形状各异的灯具,色彩多样的光线,各种镜面的透光反光,极尽绚丽糜烂。
行人熙熙攘攘,服装各异,少有统一。交通拥堵不堪,信号灯皆被无视。戴克穿行人间,摩肩接踵,不得不一路推搡。
古旧风格的大楼弃置一旁,经久失修,残破不堪,地板遍布水迹,杂物四处堆叠,墙粉不断剥落,噪音此起彼伏,光源飘忽不定。
雨水则一直是倾泻而下,冰冷粘腻。所有一切都混乱焦灼,代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个世界里人们的烦躁与颓靡。
一切景致,分不清是有序还是无序,看不出是有心设计还是无意为之。
1982年6月25日上映的《银翼杀手》,经历了一段沉闷而又焦灼,漫长而又赶工的混乱制作过程,夹杂着诸多的意见不合匆匆上映,迎来一个难堪且长久的糟糕局面,也隐隐埋下十年后被重新挖掘评判的巨大潜质。
根据《银翼杀手》的幕后花絮,无疑电影里处处存在着制作人员的用心:认真参考爱德华·霍珀的《夜鹰》和法国科幻杂志《金属咆哮》,特意找来席德·米德绘制电影概念画。大量微缩模型的建立,泰瑞尔公司外部雕刻的金属图案,内部装备的塑料光管,用肉类加工车间改装的制眼实验室里辛苦用两周时间降温冻出的两英尺冰柱。还有有意购买来装饰街道的霓虹灯管,专门从二手服装店搜罗来的各种民族服饰以及专程招募来的各民族特征的群众演员。
但同时,《银翼杀手》中很多令艺术家、影评人和广大影迷赞不绝口的效果也有不少经证实其实是剧组无意间促成的结果。
在当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剧组为省钱奇招迭出。洛杉矶的建筑使用其他电影的道具拼凑装饰,如拿《第三类接触》的飞船盖楼顶,千年隼据说也被用于放在大楼顶部作为零部件之一(此乃传闻,未必属实)。
大量雨景夜景以及不知来源的刺目灯光的使用其实是为了掩盖布景的不足。艺术指导劳伦斯·普尔的最初方案是到新墨西哥州拍摄外景,但实际拍摄地点是楼房不过两层高的华纳片场。为掩饰这一点,斯科特才不得已使用全夜景,雨景。
霓虹灯的使用,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弥补近景镜头下未来城市的细节效果上的缺陷。尽管精致的微缩模型在拍摄全景时效果优异,但囿于当时特效技术的不足,近景镜头仍然需要采用平面绘画结合真实场景才能完成。可最终的效果也有一定的违和感,绘画与真实建筑难以良好地融合,于是需要使用霓虹灯掩盖一些地方,借助其迷幻效果使假造的场景更为逼真一些。霓虹灯的采购也并非是剧组人员精心挑选过的,而是顺带从刚拍完《旧爱新欢》的弗朗西斯·科波拉手中廉价购入。
《银翼杀手》的拍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碍于现实条件而做的临时举动,未必是精心计划而是因偶然的灵光一闪而用入的设计,还有在不同意见的摩擦下半推半就的妥协产物。有时它仿佛各种杂乱之物拼凑而成的混合半成品。
但就是这样混杂出来的成片效果,将它所处的时代的几乎一切审美与创造远远甩在了身后,也把自己用力推到了前沿。当各种剪辑版源源流出,家庭录像带这一渠道将之广泛传播,《银翼杀手》打下漂亮的翻身仗,亦或是说完成了漫长的忍耐与等待,终于在后来迎来了能够接纳品鉴欣赏它的时代与世界。
原著作者菲利普·K·迪克本来对于片方的改编相当不喜欢。他到离世前也没能真正看上一眼成片。但当他看过影片的几个片段后,他留下欣喜而充满期望的话语:“这绝非逃避主义,而是极度写实的。如此坚毅、细致、真实,令人信服。你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从未见过。我相信,这部电影将极大改变人们对科幻的看法。”(该翻译摘自《看电影》总第743期“银翼杀手2049”专栏)
事实证明,菲利普·K·迪克的这句话和他的作品一样,都如同精准的预言,远远地走到了那个时代之前。
比起《银翼杀手2049》的每分每寸的苦心斟酌用心打磨,近乎完完全全由精英人士们在详尽的计划下精雕细琢出来的工整严谨,《银翼杀手》还掺杂了不少“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侥幸”之作。但这些无意为之的部分,某种程度上正形成了两者间无形的差距。
《2049》里人为的精雕细琢再如何“精”与“细”,也难抵第一部混合人工雕琢和“无心插柳”下媲美天工的奇观。《银翼杀手》现有的美学成就,除了制作人员的用心之外,同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因素加成下的最后产物。正如它在日后为无数的科幻影视,甚至科幻文学,音乐MV,时尚行业等领域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设计理念上的参考和灵感一样。它拥有的遭遇,实在太过特殊了。
而那些天定般的其他因素,在《2049》的这个处境下,基本已经不复存在。充分的条件是《2049》的幸,也是它的不幸。它太难像前作那样远超时代审美桎梏地肆意挥洒,大胆想象。《2049》也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后世影响,这个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但对于能否有前作那样近乎于是开源式的影响,很难说。
所以实际上,结果是早已注定的,也是我们都心里明白的——起码在美学与时代眼光的距离这一点上,一个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一个是超越了原本的时代,《2049》目前确实无法在这方面超越《银翼杀手》。续集超越前作,不是没有可能,不是没有相应的例证。奈何,这部前作,在视觉的想象力创造力上,太犯规了。
其实这个结果,主创们早有觉悟,所以没有谁信誓旦旦,而是都在脚踏实地地思索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完成对前作的继承与延续,同时盖上属于自己的印记。这即是续集展现出来的最为恰当也最富智慧的态度。
而最后,主创们也完成得十分出色。极其熟悉前作场景设计的观众仍然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赛博朋克迷能看到新时代下的一个未来世界的银幕呈现,而于粗野主义或废墟美学等的爱好者,电影也有大量场景设计能满足他们的眼睛——事实上,《2049》甚至于考虑到拓宽这个系列的视觉美学表现形式。
1982年的《银翼杀手》有一些实地取景的地方。并且,它会为实地取的景用上自己的色调,营造独属于自身的氛围感,用电影自身的方式重塑整个景观。
如洛杉矶警察局是在洛杉矶的联合车站(Union Station)拍摄的。
《银翼杀手》选取的摄影角度明显扩大了空间感,暗色基调再加上远处外围的光线将联合车站改得颇有些冷清、陌生。
塞巴斯汀的住宅取景自Bradbury大厦,它建于19世纪末,是洛杉矶市中心现存最老的房子之一。
昏暗色调下不知来源的光线散发,布景上还添上了满地的碎屑尘土,以及残破人偶的零件,画面之外,巨大广告飞船上传来的日本歌谣将整个场景彻底烘托为全片最为诡异恐怖之所。这么一个被渲染得如此阴森诡谲的地方,作为囤积各式人偶的塞巴斯汀的单人居所,以及最后的决战之地,确实十分合适。
《2049》中亦有实地取景,并将现实存在的景观重塑,添上影片独有的氛围感。
如取景前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进行一定程度的CG修改,摄影中加入统一的暗黄色调。景观便有了完全不同的味道,赛博朋克大都会之外的一个末世废土世界跃上银幕。
罗杰·狄金斯提及,这是受到了2009年红风暴袭击悉尼的系列照片影响。
前泰瑞尔公司总部,现华莱士公司地球总部,仍然是原来的味道,还是那座宏伟的古埃及、玛雅、阿兹特克金字塔风格的混合式建筑。
这座建筑应该是82年《银翼杀手》中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地点了,在阴冷潮湿的洛城中,泰瑞尔公司总部是唯一镀上金色的工整建筑,其风格的来源也让这座大厦拥有庄严肃穆的独特韵味。《2049》里保留了最原初的外观设计,一来是以保持原味,致敬前作,二来这栋建筑的外观所隐含的意义对于华莱士而言也是一样的。内部设计则迥然不同,《2049》有许多自己的参考物。
以下资料均摘自豆瓣网友 @万发财 的影评 《反乌托邦电影里的乌托邦建筑》 [1]。
原文地址已在文末给出。感兴趣的网友,可以阅读原文内容,非常丰富详尽具体。
"第一个印象是,这部片子的场景设计应该受到安藤[2]极大的影响,有好几个画面出处都非常具有安藤的气质。"
"Wallance接待处是一条水平的光带,酷炫的同时也难为了一米四以下,或一米九以上的非标准身高客户。"
“有一个经过官方确认的空间,由西班牙建筑事务所 Estudio Barozzi Veiga [3]2010年未建成的西班牙皮洛尼亚的尼安德特博物馆设计方案。”
“另外剧中Wallace大楼的这个镜头,从形式上非常像是致敬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的未建成作品。”
《2049》中部分服装、道具设计以及一些场景都有继承前作,予以致敬。
在K回公寓前遇到的英式黄色计程车在前作也能一见,只不过略有不同。
除了前文提到的依然原汁原味的荧光棒雨伞,透明雨衣仍然是时尚潮流。
最值得挖掘的致敬处之一应该是街头广告。《2049》中的广告基本全部变成了全息广告,这一点比之前作显得更有未来感了。
82年中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其中打广告的部分企业最终命运不佳,如雅达利、泛美航空。但饶是如此,《2049》中仍然还原了出来,让它们继续活跃在2049年的洛杉矶中。
一些长寿的老品牌也广泛出现于两部电影中,其中可口可乐得到了三十年后的传承。
下一篇会谈及《银翼杀手2049》在故事、人物等方面对于《银翼杀手》的继承与延伸,包括关于其解答了前作的哪些疑问,同时保留了什么观点,提出什么新的问题等等的个人主观看法。
关于开头的问题,笼统大概地直言“超越”或“不超越”都不太合适。于我个人而言,《2049》的确是用心至极的续集,用心后的结果,总也会有好有坏。这其中,必然是有些东西过于保守,也有些东西更为先进的。
《银翼杀手》大抵可比作“人类”,即“造物主”的一员,那些各个领域受它影响的作品可看作被生产的“复制人”。《2049》是多年以后的“复制人”之一,只不过,也显得更加特殊,它的身份是“造物主”的“亲儿子”。但它或许如主人公K一样,似是又而非,一度在这样的身份间徘徊吧。至于《2049》最后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真实”,这因各人的观点而异,也需要时间慢慢证明。
*因《银翼杀手2049》上映未久,因此所有截图剧照均来自网络。《银翼杀手》图片基本是个人手动截图。
评论区
共 3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