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狱的边缘呐喊》是一部日本漫画家竹良実创作的漫画,全36话。2014年12月开始连载。漫画讲述的是中世纪末期,主角埃拉在分水岭修道院生存,复仇的故事(下文有一定程度的剧透)。
那个孩子是火之子,那双圆滚的眼睛,就是炙热的火焰,一旦发怒,即意味着终结,狡诈,且固执,即使要将自己焚烧殆尽也会将意志贯彻到底......这孩子,总有一天会咬破谁的喉咙的......
——女巫
杀掉埃德尔加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埃德尔加德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修道院院长。而埃拉,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刚刚失去养母的孤儿。
但是只要是下定决心要去做的事,埃拉总是能想方设法做到。正如她还没有被父母卖掉的时候,老鼠不停的啃咬她病重的妹妹,于是她做了一个精巧的陷阱,把老鼠全都捕杀,然后无情地穿成了一串。
埃拉是那种生来就与众不同的孩子,“与众不同”并不是指天赋异禀或者才智过人,而是埃拉有一种令人畏惧的戾气,以及将目标贯彻到底的可怕固执。这样子的性格组合,就像是一个火药桶,只要给她一点刺激,她就会变成一头可怕的野兽。
埃拉在作品中代表着纯粹的人类意志,她坚定无畏,对自己的目标无比执着,这种执着,一方面,是疯狂的,埃拉的复仇欲望源于人类最本能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冲动,作者毫不忌讳地向读者展示埃拉无限膨胀的复仇欲望,这令她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哪怕是反派,都要鲜活,同时更加可怕。另一方面,也是冷静的,埃拉不信神,她信科学,她相信所有的神迹都有解释,她相信所有的绝境都有出路,以及,她相信所有的人都能被杀死。
作品不止于塑造一个复仇者,它塑造的是一个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活着的“人”。
一般来说,我们说起复仇故事,都会想到主人公是如何凭借复仇的意念,以落魄之姿逆袭仇人,最后主人公往往不能够全身而退,至少都要断个胳膊什么的。但这个故事不一样。主角埃拉可以说是完胜了对手,她彻底摧毁了对手的同时,自己也完美退场。
这种“完美复仇”的情况并不常见。复仇这种题材,结局的“牺牲”是提高读者共鸣的一种好方法,这体现出主人公复仇的决心。牺牲的情节让读者一方面为主角的快意恩仇叫好,一方面又对复仇后伤痕累累的主角产生怜悯。但这部作品完全不需要这种安排。
尽管这么说或许有一丝慈悲泛滥的味道:复仇故事中,主角总是不可避免地在剧情发展中越界,失去对生命的尊重,从一个被迫害者转变为一个迫害者,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复仇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恶意的事,人们总是难以自持地向其他无辜者发泄恶意,比如魔兽里的玛维,她对伊利丹的复仇最终失控,结果进了本(虽然后来好像洗白了)。
不像大多数复仇者那样犹如饿狼般疯狂,埃拉的复仇是有底线的。为了复仇,埃拉愿意忍饥挨饿,受尽折磨,但她绝不愿意为了复仇滥杀无辜。幼年的经历给了她愤怒这头野兽,而她自己凭借自身意志,驾驭住愤怒往正确的方向狂奔。如果说埃德加尔德是个用自身强大的意志切断了情感联系的,极端理智的人,那么埃拉要更胜一筹——她选择用意志驾驭自己的情感,使它变为自己的力量。埃拉没有蝙蝠侠那么受拘束,她会杀人,会为了自保诋毁自己最敬重的养母,我们不能说她每一次的抉择都是最好的,但是在经历了这么多痛苦的抉择之后,她没有失掉初心,这一点就已经足以证明她强大无比的意志了。
最近玩了下《孤岛惊魂5》,在游戏中,邪教的力量令人毛骨悚然,在宗教的驱使下人们似乎无所畏惧(当然也可能是在bug的驱使下),宗教能填补人心灵上的某种空洞,给人带来一种“宁静”。
埃拉的复仇对象,埃德尔加德,地位就如同《孤岛惊魂5》里“教父”。她代表了人类凭借信仰可以达到的最高高度。她美丽,残忍,坚决,绝对虔诚。埃德尔加德的她身上看不到一般修女的软弱与慈爱,如果剥去她身上的虔诚,剩下的就是个优秀的酷吏,金钱,权力,美♂色这些东西她统统都弃之如屣,她的眼里只有上帝。为了上帝,她愿意做任何事。
整个故事里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几乎所有对埃德尔加德的描写都来自于侧面,埃德尔加德的亲信是如何崇拜她,埃德尔加德的敌人是如何畏惧她,修道院管辖下的平民如何感激她。而埃德尔加德本人的心理活动,就几乎没有。这种描写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埃德尔加德作为一个角色的“神性”,而“人性”则被很好地掩盖了起来。观众与埃德尔加德之间被拉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其实也是主角埃拉看埃德尔加德的角度。
讽刺的是,埃德尔加德眼里只有上帝,而她的追随者眼里,只有她,没有上帝。“埃德尔加德教”的成员庄严,残酷,狂热。而埃德尔加德在结局一死,他手下的心腹修女就集体自杀了——要知道自杀是基督教最不齿的死法。修道院崩塌的速度也远超人们的想象。埃德尔加德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摆到了和“教父”一样的位置。个人崇拜代替了对神的崇拜,这时,或许不能称呼分水岭修道院是一个宗教机构了,而是一个邪教机构了。埃德尔加德的过激行为,信徒的盲目崇拜,把整个修道院推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一句话概括,他们在以神之名,行神所不齿之事。
最后的一幕,埃拉当众把石头砸向埃德尔加德,即使是这个时刻,埃德尔加德也没有太多表情。而她轰然倒地的那一刻,不仅宣告着埃德尔加德肉体上的死亡,更摧毁了所有信徒心中圣女形象的崩塌,这一刻,人砸死了神。
尽管整部漫画都在坚持人的意志不可战胜,即使是神也并非不可撼动。但我们如果在故事里加入一个上帝,那么故事忽然就有了另一层解读:
埃拉的坚韧性格,其实是上帝的旨意。埃拉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饥荒年代,被父母卖掉,找到了一个善良的养母,养母却被诬陷为魔女,吊死在埃拉的面前。两次失去归宿的埃拉这时急需一个信念,才能支撑她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然后她发现,害死养母的元凶,是修道院院长埃德尔加德。冥冥之中,埃拉一直在被引领,慢慢的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
如果就连复仇都是上帝的旨意,他制造了埃拉,把她当作工具去摧毁那个“不正确”的修道院。那么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歌颂的人类的意志,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鸡蛋,(被打碎后)已经不管如何都无法拼凑成原来的样子了。它明明是你很小心地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汉斯也是一样,一旦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不只是汉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不管多坏的人也是一样的....埃拉,我希望你可以成为一个理解死亡痛苦的人,尽管也许所有人都遗忘了这份痛苦,但是只有你...你会将其牢牢记住...... ——安洁莉卡
在这个故事里,因为安洁莉卡,这个纯粹的善良的“人”,埃拉没有在复仇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对生命的尊重自始至终约束着她温柔对待身边的同伴,对无关的人员留一线生机。并在最终,因为这份尊重,被“拉了一把”,得以享受复仇之后的光明未来。
如果说埃拉生来——我们姑且认为是上帝给与的,就具备了人文主义的所宣扬的坚韧意志与对自己欲望的追求,那么人文主义的另一层含义: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悯,则是通过安洁莉卡的教育才获得的——没有安洁莉卡的教育,埃拉只能在复仇的道路上葬送自己。拯救埃拉的,是我们人类的自爱,这是上帝做不到,或许说不屑去做的事。即使埃拉的复仇是上帝的旨意,埃拉的存活,依旧是人类的胜利。
故事结局有些仓促,事实上我怀疑被腰斩了。。但是作者展现出了出色无比的的故事构筑能力,对人类意志的赞歌溢然纸上,《在地狱的边缘呐喊》里,复仇不是什么肮脏龌龊的目标,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愤怒,会痛苦,会挣扎,会因为欲望驱动自己,而不是因为我们像神。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并非终结,唯有前进的勇气长存。——《至暗时刻》
如果我们真的需要相信些什么才能继续前进的话,那就不妨相信人类自己的意志吧。
评论区
共 2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