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最后一个礼拜,对于我来说是特别开心的。因为不仅有身边的朋友给我过了 24 岁的生日,还收到了去年给自己的最后一件礼物,这是一本书籍,从台湾发货,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才拿到我的手上。而且这本书籍,居然要 100 多块人民币,也不厚,起初拿到手以后,真是有种亏大了的心思,想着就挨坑这一回就得了,以后再也不买了。
但当我粗略地翻阅完书籍以后,彻底颠覆了我刚拿到手时的想法,甚至有让我想写下这篇文章来向大家介绍的冲动。书籍的名字叫《旧游戏时代》,顾名思义, 这是一本专门介绍老游戏的刊物 ,“怀旧”和“纸媒”结合在一起,彻底触动了我心底的情结: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啊!兴致高昂的我,决定今天和大伙聊聊这本书籍,以及心中的怀旧和纸媒情结。
注:本文纯属出于个人爱好的安利行为,无任何(期待能有的)商业合作。
有人说,怀旧是对迅速变化的时代的消极反抗,是排解难以适从的现实压力的手段。也有人说做怀旧内容是在消费用户的情怀。确实,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也很难反驳。 但同样无法否认的是,我们怀旧,是为了想再次获得当年它给你的感动。 看看其他艺术领域,为什么都会有“年代感”这个词,就是因为这个老物件有那个年代的特殊质感。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它在技术上是落后的,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甚至有些已经过了它的“赏味期”。但如果在你日常浏览网页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款老游戏复刻/重制的新闻,手机为你推送了一篇回顾老游戏的文章,你都会饶有兴致的点击去看看。哪怕是只看看其中的图片,说不定都会勾起你的回忆,和评论区下方的玩家产生共鸣。这是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情感,我认为值得推崇。
回想最近玩的游戏,我并没有感受到用 Xbox One X玩 4K HDR 60 帧的《极限竞速 7》带给了我多少感官刺激,却始终忘不了当年第一次在 PS 上看到《 GT 赛车》片头动画时,那些“逼真”的跑车带给我的震撼;我也想不起前年打通《最终幻想 15》时,游戏给我讲了个什么故事,却依稀记得在《最终幻想 8》里,伴随着王菲的《 EYES ON ME 》看舞会 CG 片段时的美好。
我多少有些沉溺在过去,怀念小时候老作品带给的感动。但也有句话叫“温故而知新”,当年玩过的游戏今天再找出来看看,也许会有新的感受。就像《旧游戏时代》的宣传视频中,创办人徐人强所说的那样: “近十年来,游戏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游戏的同质性变得非常高了,这不免让我们怀念起旧游戏的美好。 玩经典的旧游戏就像初恋一样,经过十几二十几年重新再来回想它的时候,还是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动和欣喜。”
我想,这就是心中存在的怀旧情结,使我老愿意往回看的原因吧。
不瞒你说,直到网络游戏媒体“群雄割踞”的今天,我也依然在购买着纸质游戏书籍。我在以前某篇文章中提到过,纸媒虽然在日益衰落,但不会消亡。它放在今天依然存在的意义,这不仅是像我这样的老用户用“生活习惯”来维持一本书籍的生计, 更是因为它具有“沉淀时代”的价值。 翻开一本老书籍,你会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关注什么,在期待什么,特有意思,因为那个年代也是你经历过的,就像是一部时光机,勾起你的思绪,带你短暂的回到那个年代,回顾当时发生的事儿。
当然,对于我的工作来说,更是有很多实际的价值。拿到一本新书籍,我首先会看这期的“特别企划”,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书籍的最重头,最有阅读价值的内容。无论是深度的,还是趣味的,情怀的,盘点的,都结合着当时的热点。与网络媒体相比,我认为纸媒编辑对内容的把控要更为精准,因为有严格的截稿日期和印刷不可改的硬性要求。他们要计算着一本书籍上市的日期,从而进行选题。有时候赶上一篇极具前瞻性的文章,我觉得真是赚大发了,佩服作者对时代敏感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把它阅读完毕。
更令我觉得纸媒不可替代的,是一本书籍所拥有的质感。 翻开书,会闻到从纸张扑来的油墨味,翻阅实体页面的触感(特别是我有从后往前翻预览书籍的习惯),以及眼睛观看印刷铅字的舒适(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中阅读长篇我眼睛就花了),都是在屏幕里无法获得体验。
而且一篇书籍里的文章,美编会精心的经过排版后,呈现在读者面前。图片和文章分布的位置,占用一页纸多少比例,页面底色和文字要用什么颜色,不得不说,一篇文章背后的成本,纸媒确实要比网媒更高,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文章的内容不是我所感兴趣的,翻一翻书,粗略的看看图片与字,就足够赏心悦目的了。
甚至有点闲钱的时候,我还会去网上收集那些老旧的刊物。比如在去年,我在闲鱼上搜罗到了 95 年一整年的《 GAME 集中营》,品色和价格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拿到书以后爱不释手,通篇流露着一种似曾相识的年代感,措辞都是二十几年前人们说话的习惯,管游戏作品叫“游戏节目”,用时文时白的措辞介绍着现在看来已经“老掉渣”的游戏,这有点太老了!需要慢慢消化。如果说买老书籍怀旧比作抽一支香烟,那这根儿烟的“劲儿”对我来说可真够大的。
不过,这些书还是对我的工作有了帮助,在 写 STG 的文章 时,这些和我一样大的书籍居然为我提供了参考。后来因为实在喜欢,还试图购买其他年份的书,找到一家特别便宜的卖家,一口气收了 4 年份的,一花就是 500 多,但我一点没觉得亏,期待着到货的那一天。 后来比较遗憾,店家根本不理,迟迟没有发货,只好退款告终。好在,“待收货”的清单中还有这本《旧游戏时代》 ,成为了我心底最后的希望。
这是第一本在中文语境下的“怀旧游戏书籍”。在国外,一直都有这类刊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英国杂志《 Retro Gamer》,从创刊至今已经有了近 15 个年头。而在去年,台湾老牌杂志《电脑玩家》的创办人徐人强,用 30 年累积的出版经验制作了这本《旧游戏时代》。经过一年的筹备期,通过众筹的方式终于在 2017 年的 3 月份宣布众筹成功。并在今后以每两个月出一本的形式发售。对我来说,的确已经是相见恨晚了!要不是被安藤老师介绍,我到现在也不会得知有这本杂志。所以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第三本了。下面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吧。
在这本书籍众筹成功的时候,网上有文章讨论“怀旧游戏的路线为什么在台湾走得通?”,作者说的很对,因为台湾游戏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正值黄金年代。80-90后的玩家,多多少少都玩过当年出品的优秀作品。“仙剑”自然不用多说了,我在小时候还玩过《天使帝国》、看我姐姐玩过《明星志愿》,咱们机核也做过 《幽城幻剑录》 的节目。台湾游戏在我儿时的“PC GAME”记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这本书籍,就有这批台湾制作人的访谈,和一些台湾名人的专栏。比如下图中就是“台湾宅神、《魔戒》等奇幻文学的译者”朱学恒,在专栏中书写他的复古记忆。 既然是台湾人出品的书籍,那么内容自然是用繁体中文来写了。翻看《 GAME 集中营》的时候,由于当时通讯还不够发达,书中的文字有一股浓郁的地域感,这体现在编辑们的措辞和对游戏的叫法上。打个最通俗的比方来说,对于“街霸”人物的俗称,在国内也是千姿百态。还有之前 STG 文章中写的“放保险”,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看《 GAME 集中营》就感觉是回到了 90 年代初期的北京,一帮20多岁的“大哥哥”在跟我讲游戏。
而到了《旧游戏时代》,也同样充斥着浓厚的“宝岛风味”,在游戏的叫法上,就与咱们大陆大相径庭。这个感觉在平时看“巴哈姆特”的时候就已经有过。比如管“街霸”称为《快打旋风》,管“辐射”叫《异尘余生》,管“街机”叫“大型机台”…可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是在各类怀旧游戏专题中所介绍的“都市传说”,比如这期《快打旋风》的专题中,有一个小栏目叫“场外八卦”,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台湾玩家在当时玩街霸时候的各种猜想与传说。有的是在大陆内传播的也比较广泛的,而有的却是在台湾玩家之间比较流行的。就好比古烈还有“金鸡独立”这招,我确实听都没听说过。虽然都是一些游戏 BUG 以及信息不发达造成的“都市传说”,但读起来也真挺有意思的!别老和哥们吹牛逼说什么“水下八关”、“生化 2 的豪鬼”了,听都听腻了,学点新的秘闻谈资吧!
这本书籍很清晰的将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来介绍,分别是“主机”、“街机”以及“PC”。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对于“ PC 游戏”(甚至还有 Apple II的)的介绍。前面也说了,这本书籍的创办人徐人强老师有着 30 年制作《电脑玩家》的经验,再加上 90 - 00 这十年的台湾游戏黄金期(多数都在 PC 平台发售),编辑团队对于 PC 游戏的内容把控要更加娴熟。就拿我手中的这本第三期来说,其中就介绍了大量 90 年代初 PC 平台上的 RPG 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可以用“偏门”来形容(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比如这期就介绍了《火龙之战》( Dragon Wars )、《纱之器》( Loom )、或者是经典模拟经营的《金钱帝国》( Capitalism II )…等等,这些游戏可能还难再去找来玩了(即便玩也肯定玩不下去),但在书中读一读,感受感受游戏的魅力,拓宽一下视野,这应该就是做怀旧内容的价值吧。
当然,我从来也没说其他两大模块的内容就不够好了。只不过从小接触的比较多,有些内容我已经在其他地方看过了。不过也会介绍一些偏门的游戏,比如这期就介绍了一款 FC 上的香港僵尸题材的游戏《僵尸道士》,林正英的电影我多少看过,可这类相关的游戏我却是头一次听说!
还有比如《快打旋风》(街霸)专题、《美少女梦工厂》专题和《勇者斗恶龙》专题、《异尘余生》专题都介绍了非常有料的内容。图文并茂,再配以精美的排版,都让我有去阅读的冲动,通过文字去了解游戏的魅力,多了一份想象的空间,也不用自己再去辛苦奋战数百小时,看起来都挺过瘾!即便是已经滚瓜烂熟的游戏,看台湾编辑的措辞和俚语再给你讲一遍,同样非常有趣,是不是也可以叫“温故而知新”了!
听说,这本书籍在今后还会上“摩点众筹”,这对于大陆的读者肯定是个利好消息。不说别的,起码我们不用费老劲从台湾购买书籍了。这是中文语境的第一本怀旧游戏类书籍,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敢于铤而走险去做实体纸媒,是一件相当可贵的事。因为纯粹处于我个人的爱好做的安利,在这就不介绍购买渠道了。据说第一本只有当时参与众筹的人可以买到,第二第三本在网络上有售,有心的朋友就自行搜一搜吧。
很惭愧,新年已经过了一个礼拜,这才是我今年的第一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我喜欢的内容。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觉得今年应该多做些怀旧的内容,结合恰当的时机和大伙好好聊聊那些经典之作。这其中有些作品在当年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有些当时因为某些原因错过了,甚至有些你都没听说过……这都没关系,以后咱一块回味经典,怀念当初的那份美好。
P.S:想到初中在语文课上,学的一篇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觉得收录那篇文章的书名,特适合形容我要干的这事儿,是叫“朝花夕拾”吧?嘿嘿。
评论区
共 7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