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是我一位玩的得很好中二朋友(特别喜欢飞天小裤裤里的那个法国妹子2333)推荐的,感触颇深。为了以后读书的思绪和练习写文章,便决定以后将自己对每一本看过的书进行总结并写下所思,由于本人才学浅薄,如有不足也请各位补充。
在“译者序”与前言中,我们看到了一位面对革命时代的见证者和经历人。托克维尔有着跌宕起伏的一生,出身贵族的他历经了法兰西的五次政治更替。在大革命的舞台上,他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和激情塑造出一个新时代的法国。而当现实的疯狂与残酷使得革命越来越偏离他预想的时候,他悲愤地发现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改变革命车轮的方向,并对政治倍感失望。1851年路易·拿破仑缔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后,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后淡出政坛,并开始潜心研究大革命本身。
《旧制度与大革命》分为了两编。第一编直接讨论了大革命的本身,提及了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它贵在毁掉那些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第二编是全书主体,讲述了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刻画了大革命的方方面面,解释了为什么大革命会在法国这样一个国家爆发,为什么改革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同时还表明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实早就在旧有的制度中占据优势。
本文序章从前言及第一编开始讲述,并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作者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大革命的功过:
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与自由所赖以生存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从托克维尔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大革命的经过虽是摧枯拉朽,但其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说是十分奇妙的,从民众的狂热到贵族的后知后觉,从最初以为的日常的暴动猛然间变成了一场颤动了整个欧罗巴的剧烈地震。而在对这一个个历史瞬间的反思中,能看到革命的种子已经在旧时代时悄然种下了。
大革命从时间段上可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国人想将旧社会的一切对摧毁,不留半片残砖断瓦;第二阶段,他们忽然发觉了一些东西不应抛弃,而力图恢复,旧制度中许多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销声匿迹后,过了几年后又重现于世。
大革命从开始之初便是耐人寻味的,各个国家的大臣在革命前都未曾感受到威胁,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革命仅仅只是一场周期性的疾病,甚至于想从大革命中坐收渔翁之利,联合起来分一杯羹。法国的国王和贵族则是浑然不知,长期的特权享受仿佛是让人逐渐昏昏欲睡的葡萄酒,让领主与权贵浸泡在美酒的芳香之中,逐渐的丧失了感知环境的能力,而甚至于某些贵族在启蒙思想家鼓吹废除封建特权的讲演上拍手称快。闭塞的上层阶级难以辨认老百姓发生的一切,身居高位者在荒诞的安逸中畅谈着美德与忠诚。而路易十六与贵族们自以为事的新改革最后反而促成了革命的发生。
而在当革命逐步浮出水面,其可怖的面容也渐渐显露,它迅速摧毁了旧有的机关与体系,进一步改变了风尚习俗,直至语言也被重新塑造。面对这些突如起来的一切,各国的人们顿时惊慌失措,他们将大革命视为魔鬼,将人类社会推向彻彻底底的崩溃。狂热的革命人群则将视作福音,他们追求着属于他们虚幻的梦,企图将一切陈腐的家具扔出屋外,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
革命一气呵成地摧毁着旧有事物,带来的却是一只扎根在旧土地上的庞然大物。社会上所有零散、分裂的力量被中央政权吸引过来,吞并为一个整体,政府权力机关替代了原有的贵族制度,高低不同的社会阶层现趋于平等,地方特权被统一的规章制度取代。正当革命的人们原以为自己已经建立了自己幻想中的心世界时,浑然不知主子灌输给他们的错误思想与旧有观念依旧束缚着他们,人们行使自由权时,竟然也把奴隶的善恶搬了出来。人们原以为的诞生于革命的一切新事物,其真面目依旧来源于历史长河的上游,人们保留了机器,仅仅是扔掉了产品。吱吱嘎嘎的老旧建筑被粉饰一新后重新屹立在法兰西。
在大革命期间,人们彼此接近或彼此分裂,它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使公民意识深入人心。而这样的特性唯有宗教革命才能类比。
宗教有一个基本特质,那便是普世性。宗教将人本身作为思考的对象,而忽略了国家的法律,习俗及传统,强调了人类共同的特质,。它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基本义务,调整了人与绝对精神的之间的关系,其行使准则来源于人类共同的内心深处。而一个宗教越具备这样的精神,其传播范围越是广泛,
同样是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革命本身同样忽略了国家与地域习惯,作为崭新的宗教广泛传播。大革命解释了什么是公民,认为公民应当超越具体的社会形态,天赋人权的信念深入人心。其既无上帝,也没有许诺的天堂,其志在现世,而非来世。
看到公民意识深入人心的时候,我忍俊不禁,最初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还是在初中的历史书中:辛亥革命的影响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样是社会变革,同样是波澜壮阔的大革命,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革命思潮所宣扬的竟如此相似,可以说追求自由的思想是全世界民族共同的愿望。正如同书中所述:
在某些年代,人与人之间一度隔阂颇深,导致了对全人类普遍适用的信条对于某些人来说竟成了无从理解的空想。然而在另一些时代里,这些信条的朦胧轮廓只需要远远地被人们眺望一眼,人们便立即能够辨认出来并趋之若鹜。
四、大革命一夜间摘除了旧器官,而在旧土壤上长出新芽
有很多人认为,大革命的目的是在于摧毁教会权威,是放任自由,是使无政府主义大行其道,更甚革命会动摇西方文明所继承的所有特质。
相反,在大革命之后人们重新捧起了宗教,代替贵族特权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政府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代替了无用的贵族阶层,法兰西的旧土壤依旧没有没舍弃,在废除了杂税及特权后剩下的是更为精简的权力机关。政府权力如同庞然大物一般的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大革命至始至终的目的仅在于摧毁那个千年以来统治大部分欧洲人民的,一般被称为封建制度的那些制度。中古制度几乎裹挟了欧洲当时的一切事物:试想一下正当普通的法国人民渴求用自己的努力获取财富的时候,那些讨厌的旧邻居利用自己的特权向他们问吃问喝,形影不离,如同一只寄生虫寄生在最没有能力创造财富的阶层之上。而这一套与古老体制相符合的全套思维模式、情感理念、行为习惯等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中,有且只有一场强而有力的暴动,才能真正摧毁或摘除这些病变、衰老的,某些器官。
纵观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整个大革命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夜之间撼动了整个欧罗巴。有人认为大革命的思想是完全崭新的,是启蒙思想带来的福音,是新时代的反抗,而实际上大革命的思想早已在中古时期孕育在这悠久的土壤中。革命的本质是一件漫长而巨大的工程到了阶段,其具备的心生事物比所有人都认为的少得很多,正如同被积压了几个世纪的洪流般,在这一刻瞬间爆发出所有的力量,推倒了一切,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完成了整个事情。
对比一下法国人的老邻居英国。此刻我又想起了我的初中历史老师所讲的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一个艰难曲折,一个摧枯拉朽。或许比起法国人的热情浪漫,英国人就显得拘谨保守,实际上两者革命的本质是相似的,英国的封建制度已基本死在17世纪,:古老的统治贵族几近消失,贵族政体已经被打开了门户,财富的异军突起早就了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赋税特权消失,而出版和言论全所未有的自由。不同于法国革命,英国革命是将这些新事物一点一滴地输入不列颠衰老的身体,使之免于死亡,并逐渐焕发活力,遗留了某些古老的形式,但注入了更多的新时代力量。
英法两国的革命,其理念皆为剔除旧土地上阻碍自己前行的特权与腐朽后,再将自己文明的特色重获新生,一个有着当地文化特色的国家现代化制度由此诞生。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的国家诞生前经历的那些坎坷,我们敬爱的主席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过:
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
这篇报告深刻的提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是需要一场革命暴力来挽救的。在辛亥革命及北伐战争后,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农民打倒了土豪劣绅,得到了属于自己支配的土地后,开始尽全力捍卫自己的权力,而革命后诞生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这场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本质是如此的相似,可见民主的思想是跨越文化、跨越地域的。
大革命的本质是暴力。暴力的对象既是存在于旧时代的腐朽与特权,这样的精神与本质在各个国家都有诞生,而各个国家文化的特殊性又使得这些相同有所不同,有的国家选择与旧贵族妥协,让国王继续带着王冠;有的国家则一瞬间将国王与贵族扫地出门;而有的国家在完完全全踏入新土地的同时,保留着自己的旧信仰。这就是革命的相同与不同。
作者在第二编中讲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为什么大革命会选择在法国爆发,而革命在法国发生的原因表现了法兰西在欧罗巴的独特性。这些内容我会留在后面慢慢分析,也期待对这一历史时期有兴趣的朋友能在讨论区与我交流一二。
评论区
共 6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