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经过近代以降的激情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不过,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的,人们总是会追寻某种“善业”,或可说是“好的生活方式”。于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不免地会关注起那些围绕在身边的公共事务,也不免地谈论起那些支撑着这些公共事务正常运行的种种,即便在这个往往被批判是“只谈风月”、“娱乐至死”的时代里。
因此,近年来那些风靡世界的影视作品有许多都夹杂着政治题材,这些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博弈也往往是这些作品中吸引观众的地方。如Netflix于2013年推出的《纸牌屋》并凭此一跃而入影视创作界的龙头行列,以及与之对阵的HBO于此前发布的《权力的游戏》。
犹如不甘落于人后一样,老牌影视公司BBC也与2013年夏季推出《白王后》,并在《权力的游戏》放松第七季和《纸牌屋》即将推出第三季前,首先播映了震惊一时的迷你剧《查尔斯三世》。
这些剧集往往以写实的手法将故事的冲突展现给观众的眼前,给人沉浸在那些威胁着角色的名誉、地位、权力,甚至是性命的事件之中,宛若棋手一般思索着活路,最后在事件平息之后为那些出其不意或令人难以置信的办法解决指示感到如悬疑片,或更胜于悬疑片的酣畅之感。
然而,若要说有哪一部政治题材的影视作品堪称“经久不衰”四个字,至今其中蕴含的台词、内容以及演员演绎时的神韵仍然在各种社交媒体的用户所引用,这部电视剧就是——《是,大臣》(Yes,Minister)以及其续作《是,首相》(Yes,Prime Minister)系列的BBC政治讽刺剧。
From Minister to Prime Minister:阁楼中的戏偶戏
《Yes,Minister》这部堪称经典的英式讽刺剧,诞生于1980年,由英国广播公司拍摄并上映。由于剧情编排的优异,内容的笑点丰富,很迅速地风靡一时。因此在该系列连续播完三季之后,马上便在1986年开播其续集的《Yes,Prime Minister》,并陆陆续续推出广播剧、小说等,更是在30年后的2013年决定开拍新版本,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剧情上,该剧故事围绕着第一季新上任的议员被党魁任命为“行政管理部”(Ministry for Administrative Affairs,一个虚构的内阁部门,主要应该是管理公务员编制、铨叙相关的事务)部长的吉姆·哈克(Jim Hacker,保罗·爱丁顿饰),行政管理部的常务次官(Permanent under Secretary)汉弗莱·阿普比爵士(sir Hamphery Appleby,奈杰尔·霍桑饰),以及大臣首席私人秘书伯纳德·伍利(Bernard Woolley,德里克·福德斯饰),三人之间在处理各种政务时彼此因立场和思想不同而迸发出来的火花。
在观众看来,这三名角色分别代表着三种英国官僚体系中的不同立场。作为民选部长的吉姆·哈克,他一方面怀揣着理想以及改革的热情,并早在在野时期就担任《改革报》的主编,以及反对党的影子内阁成员,在当时经常抨击内阁的政策;一方面却无奈于利益分配时的现实制约和反弹,使得政策的推行经常引起反效果。
另一方面,吉姆大臣也不是完全没有私心,他深知自己的地位从何而来,知道讨好选民、运作选举的重要性,为此他会不惜违背自己当年的承诺与信念、以往政治运作的常规惯例,以及行政成本的开销等方面,将资源倾斜向将要选举的地区和自己的选区,这让那些政策的推行更受掣肘。
其次,汉弗莱·阿普比爵士,作为一名资深到能授勋的行政官僚,并做到常务次官,这个几乎是英国非民选公务员最高的职务之一,他没有选举的压力,长年服务于部门中,见过来来去去的部长、内阁成员,因此十分熟稔这些官员的心理,知道他们最想要的东西,也清楚政府运作的各种程序。
因此,汉弗莱爵士经常在政事运作中“反客为主”了起来,通过各种手段“引导”或“迫使”吉姆·哈克遵从自己的意见,比如在第一集里,他抓住吉姆·哈克恋栈位子的心里,把当时作为其领导首相一手主导的采购案泄露给吉姆,引诱他在醉心于“透明政府”的理想时把这项案子曝光给媒体,使得首相大为光火,打消了吉姆·哈克继续推行他的理想政策。
又如当吉姆·哈克为履行在野承诺而打算推动“部门撙节”的时候,汉弗莱便怂恿大臣“树立榜样”,让行政管理部裁撤大量外包员工,包括司机、夜班清洁工并缩小编制等,结果造成非常多的不便,如办公期间的清洁工作带来噪音、部门管理效能不足造成进出人员管理不当,以及大臣自己开车导致各种“惨案”,最后迫使他收回成命。
总体上,汉弗莱爵士代表着公务员对政务的态度,一方面反对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或许是因为自己心理上的怠惰,或许也是因为知道结构性的规划很难贸然改变,一方面擅长利用对政务运作的熟悉,掌握民选政客的心理,让自己的计划能够影响高层的决议,或是放大新政策的反面效果,迫使政治家放弃推动这些决策。
不过汉弗莱也不是一直得逞,毕竟与行政官僚相处得越久,吉姆·哈克也越来越清楚他们的心理,有时候也能利用汉弗莱的心理弱点换取对方一定程度的妥协,当然在这种利益交换的过程中,也渐渐地转变成为那些老辣又油滑的政客,异化成当年自己所批判的那种人。
最后是伯纳德·伍利,作为稚嫩的公务员,他不如汉弗莱那般熟稔各种“规则”,同时作为更长时间打理部长事务的首席私人秘书,他夹在两个势力之间。他一方面不得不遵从能决定他职场生涯的汉弗莱,有时候却又与吉姆大臣有意或无意地形成某种同盟,为他谋划反制汉弗莱的策略,并从中获得来自民选政客更多的信任,进一步地扩大其影响力。
伯纳德这个角色好似代表着作为一般群众的观众一样,对这一切懵懵懂懂,却多少有些认识;还没既定的成见,却也怀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偏好安于现状,却还是时不时地给角力的双方给予辛辣的吐槽。
Beneath Cabinet:诙谐和戏谑中的无奈
在剧中,阁员之间、秘书和部门长官之间、官僚与群众之间的博弈往往通过富含英式幽默的对话展开。这些对话往往以戏谑又诙谐的方式演绎一段又一段本该是沉稳又理性的政治戏码,以舞台剧般的台词设计讽刺那些官场的现象,犹如在剧中接二连三地各种包袱和讽喻,引得观众不禁为之捧腹。
然而,若是只凭着“搞笑的讽刺”作为主要内容,那么这部电视剧估计不会如此受欢迎,真正让人醉心在里面的情节的,更是其中反映现实、解释现状的那一部分。就比如哈克大臣利用外国元首的参访拉抬选区的声势,这种行为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的常态;又如上面提到的“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事情,最近貌似又上演了类似的戏码,正好当时的英国正处于英国脱欧谈判的某个节点上。
而正是这些令人无奈又不可避免地现象,一遍遍地被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这或许就是这部电视剧如此有“时效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吧。
评论区
共 6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