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这个视频的初衷是发现《芬奇》中的一段音乐跟《最后生还者》非常像,但是在剪辑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感悟,比如两部作品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生命值得第二次机会,不论是人类的生命还是其他物种的生命。
在《最后生还者》第一幕中,作者还假借角色之口说出“人类都一样,即便给予再多机会也没用”这种话,仿佛人性的弱点已经决定了人类的命运,人类永远不可能挣脱自己的局限性,每一次梦想的启航都意味着之后惨烈的沉没,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最重要的是,“没有人类的世界会更好”,这个观点在第一幕的结尾被反复强调,人类的每一次星辰大海之旅都以其他物种的生命为代价,最终也以人类的自我毁灭作结,当人类停止思考、停止梦想、停止远航,其他物种反而会过得更好,地球也会重现生机。
我仍然认为《最后生还者》第一幕体现了一种人类虚无主义,一种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和背叛,人类的发展就像一场不切实际的梦,最终会迎接一无所有的苏醒。但是,就像布偶师的目的是制造幻象,剧作家的目的也可能是迷惑观众,作者虽然在第一幕中完美地呈现了虚无主义的种种,但是不代表作者相信这种观点,剧作很大程度上在于展现,而不是表达。
我仍然记得第一幕的结尾给我的感觉,“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故事真的结束了吗?”所以当《最后生还者》的作者说自己在制作第一幕时就开始构思第二幕的时候,我是相信的,因为第一幕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话说了一半,另一半被故意隐藏了,这另一半就是“即便人类经常令自己感到失望,但是人类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为什么值得期待?用一句不太正确的话来说,因为人类可以生育。只要人类有孩子,人类的未来就值得期待,因为孩子永远在期待,而作为大人的人类,应该尽可能满足这种期待,即便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包括自己的死亡,但是“凡人皆有一死”。
孩子期待被照顾,期待不受伤害,所以人类就尽力去照顾,尽力使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但是命中注定的是,这种期待是有年限的,等过了这个年限,这种期待或者需求就消失了,人类也就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然而仍然命中注定的是,人类好像不能停止生育,总有孩子要成为大人,总有大人要生养孩子,这好像是一种本能,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无法完全阻断这种本能,就好像人类无法停止思考。
所以,当我看到《地球之子》的设定仅仅是人类不能生育,我就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世界末日,真正的末日。思考、梦想,这些就像人类的生育一样,是一种本能,你无法阻止人类去思考就像你无法阻止生养,更重要的是,你无法阻止人类将思考的结果变为现实,就像你无法阻止USSR的诞生。
问题是,你我是要做一个无所不知的劝诫人,还是做一个不怕失败的践行者?老人总是劝诫,因为他们恐惧一切,青年总是实践,因为他们无所畏惧。苦难、屠杀、USSR,就像生育、思考和梦想,一切都无法避免,一切都会走向灭亡,问题是,当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结果,我们还会去做这件事吗?人生的意义会因为提前知道了结局而受到减损吗?
想象人类是一个孩子,想象生命是一个孩子,一个最终会死去的孩子,我们会因为知道这样的结果而拒绝“生育”吗?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