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两位可爱小演员的戏份较多,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说从《小偷家族》里看到《无人知晓》。但是个人觉得,是枝裕和与这部电影关系最紧密的另一部作品,是《如父如子》。紧密到几乎可以认为这两部作品探讨的其实是一个话题的两个范围:《如父如子》讨论的是“父子/母子是不是一定要有血缘关系”,《小偷家族》讨论的则是“家人是不是一定要有血缘关系”。
从客观的人类社会实践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已经有答案的问题。虽然细节各有不同,但各国法律中均允许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各种法律认可的方式、来组成法律承认且受到保护的亲属关系。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我在描述这一事实时必须多次使用“法律”二字,这也是是枝裕和在这两部电影中所聚焦的地方:并非那些合法的一般情况,而是那些在法律边缘的“亲情”。
因为《小偷家族》被认为是一部针砭时弊的作品,导致它在日本国内还遭遇了不小的争议。然而说实话,影片内出现的所有政府职员,并未被刻意丑化,片中角色们的遭遇,也并非是因为遭到了某些不近人情的公务员的迫害。相反可以说片中代表法律的公职人员们,充分展现出了“法制”,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相对完善社会福利的发达国家中的具体实现。但也可能恰恰正因为如此,令人感到《小偷家族》把矛头指向的不是具体的执行者,而是体制。这也直接导致虽然本片时隔多年再次为日本电影摘下金棕榈奖,却在本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冷处理”。
但其实日本当局的这个理解也未免自作多情,且不说把“反对体制”与“反对国家”划上等号,本身就是一种邪恶的偷换概念。就单说本片对体制提出的反思,与其说是在攻击日本社会,倒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探讨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建立在自由和个体利益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枝裕和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几年导演生涯里,翻来覆去从各个角度去诉说的,一直就是这么一个事。
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起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社会强调自由意志和契约精神,包括像结婚、领养等这种法定的非血缘亲属关系的缔结,其实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本质上也是一种契约行为。但唯独由血缘而来的亲属关系,与古时几乎没有变化,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纵然这不是你遵照自由意志选择的大爷,你也没和你大爷签下合同。
我们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可“亲戚”对我们来说确实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的,它既是权利同时也是义务。首先从客观来说,在人类目前的生产力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这样一种社会关系所带来的责任和义务,去补充公共福利的不足,确保未成年人、老年人、身体障碍者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但这样一种单纯从社会层面的理解,很显然是不符合人性的——除了客观因素,作为感情生物,人类主观上也需要亲属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亲情。然而,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虽然法律可以详细地定义责任与权益,却无法定义亲情这样一种抽象的情感。
是枝裕和在这两部影片中,就是通过一些特殊情况,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矛盾。法律虽无法定义亲情,但亲情确实真实存在的。剩下的问题就是,当亲情发生在了法律之外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或者换句话说,我们要如何去定义“家庭”。是枝本人因其一贯的“白开水”风格,让不少观众觉得电影似乎只是一幅精致的白描。不过至少就我个人来说,还是感受到了一些被他或多或少地融入在影片之中的个人的观点。
简单来说两部作品里都同时兼有“冷”的理性与“热”的温情,冷,表现在是枝裕和并没有全盘否定现今社会通过法律对家庭的定义:《小偷家族》里,祥太还是要靠法律提供的社会保证来获得正常的教育和生活;故去的奶奶也依然要靠法律的保障来获得合理的安葬。《如父如子》中两个家庭虽经历了一些波折和自我斗争,但最后该是哪家的孩子,也就还是得哪家的。他并没有盲目的用更容易煽动观众的方式把亲情凌驾在客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之上。
另一方面,是枝裕和也总是流露出在理性之外的一种温情,福山雅治和安藤樱在两部影片中分别的两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哭戏就是这种“热”的典型。承认法制社会带来的保障的同时,去思考在冰冷的法律之上,家庭和亲人对于我们更多的意义。这里巧妙的一点在于,两部电影都刻意的对故事中的亲情做了“非提纯”处理。小偷一家里的奶奶背地里有几万块的抚养费,爸爸则似乎是为了培养一个偷窃时的帮手才收留祥太。类似的,《如父如子》中福山雅治塑造的也是一个好面子、有着极强控制欲、父爱并不那么“纯净”的父亲形象。
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公益广告里所描绘的完全奉献的所谓纯粹亲情,也并没有那么多影视作品中为我们展现的完全泯灭人伦的骨肉相残。利益驱动和人间真情,并非是只能存在其一的排他关系。为了子女劳苦一生的父母未见的就没有私欲;为了遗产闹上公堂的兄弟也并不都是毫无手足之情。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更多的正是这样带有一些“杂质”的亲情,只不过具体在不同的情况和变故之前,表现出了亲人关系的其中一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是枝裕和的作品总能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更符合我们现实中的生活,也更符合人性。
看完《小偷家族》,在感触之余,我自己倒是更多的联想到了与影片相对的一个逆命题:有血缘关系的、被法律定义的亲人之间,就一定都有亲情吗?而且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处于发展中的我国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或者说我们更容易找到参照。
因计划生育在八、九十年代城市中被落实的较好,我国这一代非农户口公民是独生子女的不在少数,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和的同龄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格外亲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亲兄弟姐妹的缺失。甚至在传统意义上来说,隔着一层连襟、妯娌关系的远亲,都时不时的有见面的机会,有的还颇为熟络。
可表兄弟、堂兄弟、终归不是亲兄弟。我们也终归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城市,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自生活圈子、社会身份的变化,到底还是渐渐疏远了。实话实说,感情都是通过时间培养的,纵是幼年好的跟一个人似得,多年疏于联系走动,可能也难有当年一见面就勾肩搭背的亲热劲了。至于很多远亲,往往儿时记忆虽还依稀,可再见已同陌路,要是样貌体型变化再大点的,只怕当真是对面擦肩而不相认。有心重拾那疏于培养的亲情,多年来不同的环境和经历,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怕也只能时过境迁了。这一点对于似我这般已经离开自己出生城市多年的人,感受尤其深切。
人是感情动物,同时也是社会动物。二十多年不见的远房舅舅和每天奋战在一起的工作伙伴,到底哪个更亲呢?这一点在一向重视家庭观念的东方、在我们中国尤其是个问题。传统家庭观念的约束、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明显地域发展差异,种种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大大小小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每天都在不停上演。
不过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恐怕“家庭”这两个字,会一直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难题。
评论区
共 2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