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指南中,我介绍了《月海沉船》《天堂的喷泉》《城市与群星》这三本分别来自克拉克爵士写作生涯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总体来说,这三本刚刚以新装帧上市的书是非常适合作为克拉克爵士的入门作品的。《天堂的喷泉》中,你可以充分感受克拉克爵士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乐观,也能体会到他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
而在这篇指南中,我将会介绍克拉克爵士在欧美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就是有着“末日三部曲”之称的《童年的终结》《地光》《遥远的地球之歌》。这三本书在2018年的下半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重新装订出版,且都提供了Kindle版。
作为克拉克爵士最早出版的长篇之一,《童年的终结》对于人类的未来预测并不乐观。故事中,巨大的外星飞船突然降临地球,并在人类地各大城市上空用英语向人类呼吁消除战争、种族歧视等纷争,建立统一国家。
但人类显然不会就这样坐以待毙,面对天外来客,有国家擅自发射核弹,试图在外星人出手前先下手为强。但导弹却在接近飞船的时候凭空消失,让人类第一次体会到了自己与高阶文明之间的巨大鸿沟。
被后世称为“超主”的外星人并没有因此报复人类,而是选择以礼服人。通过联合国这样一个组织,与人类建立了一个单向的沟通方式——联合国秘书长是整个地球唯一能与“超主”直接交谈的人,但就连他也未曾见过“超主”的真实面貌。
他的英语很完美,由此引发的争论在大西洋两岸持续了一代人之久。不过,他的演讲行文逻辑远比其风格更加惊人。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这篇讲话都算得上天才之作,显示出他对人类事务的把握精准老到,炉火纯青。
“超主”通过联合国,不断对人类提供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意在帮助人类将地球变为一个团结一致的乌托邦。而人类社会,也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的“胁迫”之下,逐渐走向和平。
“他的全部行动,从他的那些飞船到来之日起。我敢说你无论如何分析,都找不出一件人类没有受益的事情。”
本书的前半部分,克拉克爵士通过外星高阶文明的驱动,讲述了他心目中人类走向乌托邦的方式,以及乌托邦社会中的众生相。有趣的是,成为乌托邦之后,人类的艺术却停滞不前——分歧的消解,冲突的缓和,让艺术家们缺少了创作灵感。虽然艺术作品依然源源不断的产出,但艺术的辉煌却停留在了“超主”降临前的时代。
“很少有人发现,宗教没落的同时,科学也在衰退。技术方面人才济济,拓展人类知识前沿的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好奇心依然存在,受安逸生活的滋养与纵容,但人类却无心顾及基础科学的研究。花上一辈子时间破解那些超主早就揭开的,实在没有出息……”
只有少数哲学家感到焦虑。人类过于沉迷于享受新发现的自由,无法透过眼前的乐趣看到未来。
乌托邦终于降临,它带来的新奇尚未被所有乌托邦的天敌……厌倦所袭扰。
不过,真正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超主现身之后,人类开始逐渐了解这个外星文明到来背后的秘密。外星文明介入人类社会的真相;人类进化到下一个阶段的道路;宇宙的全貌……在自己的第一本长篇作品中,克拉克爵士肆意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对于人类的未来,对于宇宙的终极意义,对于生命的下一个形态都作出了精彩的描写,也奠定了他作品中宏大叙事的基调。
乌托邦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吗?人类进化的下一步是什么样的?在《童年的终结》中,你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思考。
虽然是“末日三部曲”中的一本,但其实书中的人类社会都没有遭到灭顶之灾,而是因为地外殖民地与地球的资源纷争造成的“人祸”。在《地光》中,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太空殖民的技术,将生命的火种散布在了太阳系各大行星。
不过,在各个殖民地已经成为独立国家的状况下,他们依然得看着地球的脸色做人——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贵重金属资源只能在地球上开采。于是地球政府由此掌控了各大行星的命脉,成为了太阳系的中心。
在勘探中,地球政府意外的发现了月球中的丰富矿藏,并打算独占以实现资源垄断。得知此消息的各大行星自然不会束手旁观。于是,一场暗流涌动的资源争夺战便在人类在太空的中转站——月球展开。
至今仍有人相信,人类留在自己的行星上会更幸福些。不过到了这会儿,这样的奢望已经太迟了,一切都不可逆转。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如果人类还固守地球,就不能被称之为人类。曾几何时,在活跃、躁动的天性驱动下,他们超越了自己的世界,登山一般进入了天空,又潜入海洋;如今,在太空的深处,月球和其他行星又在召唤着他们。人类的不安分是不会有所缓解的。
书中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进行叙述。主角萨德勒作为中央情报署的特工,奉命前往月球的天文台调查月球发现珍贵矿藏一事被泄露的案件。而暗线则是围绕着各大殖民地与地球政府的勾心斗角,以及一触即发的太空大战。
借着萨德勒调查间谍身份的主线,《地光》将一个栩栩如生的月球城市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月球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城由七个巨大的穹顶组成。为了模拟地球的生活,穹顶还设有“人造天空”来模拟地球上的阳光,甚至还会定期下雨来达到“除尘除垢”的效果。
重云遮蔽了太阳。它们浓黑而破碎, 太阳在它们后面溢出来,给它们镶了火焰般的花边。 萨德勒 一次惊叹于这些穹顶图像的投影技术—— 因为实在太像了。即便是真的暴雨, 也不过如此,第一声隆隆的雷声滚过天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开始找地方避雨。即使街上 的人还没有全部撤空,他也能推想得出,这场暴雨的组织者一定不会省略任何一个细节 的……
虽然在本书出版的1955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还没发射成功,但克拉克爵士却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未来社会。而本书也是克拉克爵士少有的以“谍战”为主题,以悬疑为线索推进故事的作品。虽然在主题和基调上并不如其余两本书那么宏大,但就凭书中对于月球社会的细致描写,你也应该买来读一读。
在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未来,人类再也不会自相残害,变得支离破碎了。因为就在他的头顶,在中心城穹顶的外面,月球的无尽宝藏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太空,流向人类安家立业的各大行星。
正如书名所写,《遥远的地球之歌》仿佛一首隽永长诗,歌颂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美好之处。而本书也是克拉克爵士的作品中我最为喜爱的一本。
写下本书时,克拉克爵士已经年近古稀,但他并没有因此限制自己的想象力,而是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人啧啧惊奇的新“点子”。《遥远的地球之歌》中实现太空航行的关键技术,是一种被称为“量子引擎”的推进器。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开采”真空的能量。至于具体如何实现,最好还是去书中亲自欣赏克拉克爵士的解释。
故事中,太阳将在一千多年之后爆发。在此背景之下,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了延续人类的火种,人类无限量的将资源投入到各式各样的新课题中:胚胎冷冻技术、大型太空船、新的载人宇航手段……也有人选择放浪形骸,试图通过娱乐麻痹自己,忘却末日即将来临的绝望现实。
这是一个奇特的时代,人类在绝望和狂喜的两极之间往复摇摆。许多人试图依靠传统的消遣忘却命运,他们吸毒、滥交、投身危险的运动,甚至有人玩起了小规模的战争游戏;只不过战事受到密切监控,武器由双方协商定夺。同样流行的是五花八门的电子宣泄,有人投入了无休止的电子游戏,有人迷上了互动式戏剧,更有人直接刺激脑部获得快感。
千千万万的人醉生梦死,但更多的人投入到了比自己生命更伟大的事业中去。凭着获得解放的巨大资源,许多科学研究得以继续进行。如果一个物理学家需要在实验中动用一百吨黄金,那么预算将不是问题,只是运输会有点困难。
故事的主人公们是坐落在萨拉萨星上的“移民”们。人类的播种飞船成功在这颗陆地面积极小的行星上落地生根,并发展出了一个小型的人类文明。这群“移民”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外星人”,他们在萨拉萨星上被培养长大,地球对他们来说仅仅是飞船资料库上的一篇篇历史文献罢了。这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小型社会,却被意料之外的来访者——载着地球人类的大型飞船“麦哲伦”号打破。
地球人和“外星”人类的接触以及不同文明碰撞后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本书的核心。在地球人与萨拉萨人的接触中,克拉克爵士以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末日来临前地球上发生的大事件。不同思想之间的激烈碰撞;萨拉萨人对于地球历史和文化、宗教等的理解;地球人与萨拉萨人相处中潜移默化的改变;找到立足之地后的地球人对于漫长旅途的抗拒……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遥远的地球之歌》进行了多次思辨。一次次思想斗争中,饱含着克拉克爵士对于人类文明的美好设想。
……她问我:“悲伤的目的是什么?它在生物学上有什么功能?”
真奇怪,我居然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智能生物:它们记得死者,却又完全不带感情,或者根本就不记得。那将是一个丝毫没有人性的社会,但它们至少能像地球上的白蚁护着蚂蚁那样成功。
悲伤是否是爱的一件意外产品?甚至是一件病态的副产品?要知道,爱的确是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一想到这个,我就有了种既奇怪又烦恼的感觉。不管怎么说,人正是因为有了感情才成其为人。诚然,每一次爱,都是在往时间和命运这对强盗手中交付一个人质,可是谁又会因此放弃爱呢?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遥远的地球之歌》,我想我会用“浪漫”来概括。
雄伟的大钟缓缓响起,仿佛无形的烟雾,升腾在教堂的尖顶之上;船夫用早已失传的语言哼唱歌谣,船桨劈开波浪,在最后一线夕阳中返回家乡;士兵们奔赴战场,他们的痛苦和邪恶终会被光阴掳走;千万人齐声低语声中,伟大的城市迎来了朝阳;极光在空中跳着冷艳的舞,映照着冰封的无垠大洋;引擎发出隆隆的轰鸣,奔驰在通往群星的公路上。这一晚,听众在音乐中领略了这一切,它们跨越数十光年来到此地,它们是来自遥远地球的歌声……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