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完末日三部曲之后,最后一篇读书指南终于要提到那本传说中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了。
在此之前,我会先介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所出版的剩下两本译本,分别是短篇集《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以及《与罗摩相会》。这两本书同样提供了Kindle版,但来自上海人民出版社的《2001太空漫游》则很遗憾并没有提供电子书版本。
作为短篇集,本书集合了多篇风格迥异的作品,题材大到恒星间的旅行,小到温室中的一朵花。其中不少作品隐藏着精心布置的叙事诡计,又或是英国人所特有的幽默感。
而与本书同名的《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则显得分外有趣。针对名字这个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元素,克拉克爵士作出了一个非常别出心裁的猜想——假如神的真名被计算机用穷尽法计算出来,会发生什么事?
尽管克拉克爵士对宗教的态度一直比较微妙,但在这篇作品中,他对于神的态度是——神的名字是不可呼唤的,一旦凡人呼出了那个名字,万籁俱寂。
穹苍之上,一片寂寥,群星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无限永恒的时间》则挑战了一下时间题材。主人公受到神秘人的委托,要求他戴上一个能发出神秘能量力场的手镯后去偷取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旦戴上这个手镯,佩戴者的时间流速就会变慢——外部世界的一分钟,在力场中相当于一年。
还有《2001太空漫游》的灵感来源之一的《岗哨》。在故事中,人类在月球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黑色石板。而这个黑色石板重见天日的一瞬间,一道超强的信号便同时向宇宙的深处发出。
如今,每当我仰望银河,总是不由自主地揣测,那些特使会从哪片厚厚的星云之间飞来呢?请允许我打个直白的比喻——我们已经点燃了篝火,发出了信号,现在除了等待,别无他法。但我相信,我们不会久等。
在这部短篇集中,你可以看到克拉克爵士那仿佛无穷尽的想象力,又能体会到长篇作品中很难读到的精巧叙事技巧。我认为,短篇与长篇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很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突发灵感,然后写出一篇超乎一般文学创作结构之外的精品。而这种“灵光一现”感,以及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充足想象空间的阅读体验,也是阅读短篇时独有的魅力。
或许很多人更熟悉的书名是《与拉玛相会》。但实际上Rama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印度神话《罗摩衍那》,所以,Rama翻译成罗摩才是正确的。
作为我阅读的第一本克拉克爵士的作品,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贯穿全篇的紧凑叙事节奏,无处不体现的恢弘气势,让本书显得非常“克拉克”,非常“黄金时代”。
本书出版的1973年,正是新浪潮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代。泽拉兹尼的《光明王》,PKD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等等名作的出版,让人们对于执着于描写太空旅行,外星生物等等“盲目乐观”的黄金时代科幻有了一丝厌倦。在新浪潮作者们大肆运用宗教、玄学、哲学元素进行文学创作时,克拉克爵士借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之名所写出的《与罗摩相会》,包揽了1974年的星云奖和雨果奖。
《与罗摩相会》非常伟大,非常引人入胜,让人在拿起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这并不是因为本书告诉了你宇宙的终极真相,或是让你窥探到了宇宙的全貌。克拉克爵士借由本书所表达的观点是——在广袤的宇宙中,人类文明很可能一无是处。
虽然这样的观点从表面上来看略显悲观,仿佛克拉克爵士并不认同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所得到的成果。但事实是,克拉克爵士深刻的认识到了,离开地球,走向宇宙对人类来说意味着更进一步。人类只有进入这片自古以来便被仰望的领域,才能算是在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种族。
科技的发展不在于让人战胜自然,战胜万物的法则,而是应当让人认清自己的渺小。克拉克爵士用了整本书的篇幅,将一个超出人类认知水平的外星圆柱体“罗摩”从内到外描绘了出来。但人类对其内部的探索并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反而让人对“罗摩”的存在显得更加迷惑。“罗摩”这个不速之客来到太阳系,让整个人类社会绷紧了神经,但实际上,这个高等文明的造物却很可能没有意识到人类这个渺小而又落后的种族曾经胆大妄为的进入了其内部。
诺顿最后一次望向罗摩时,罗摩变成一颗微小的星星,正越过金星,向外疾飞。他知道自己的一部分生命结束了。诺顿才五十五岁,可他觉得自己已经把年轻岁月留在那里,留在弧形的平原上,留在种种谜团和奇观中间,此刻正无可阻挡地飞离人类所触及的范围。不论未来授予他何种荣耀与成就,他的余生都将被一种兴味索然的情绪和错失良机的认知所困扰。
人类在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外星文明会以什么样的形式造访人类?相信读完《与罗摩相会》会让你用不一样的角度来思考这些可能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罗摩人把太阳系当成加油站——补给站——随你怎么称呼,然后弃之如敝屣,继续上路,去完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他们甚至有可能压根不知道人类的存在。如此彻底的漠视,比任何蓄意侵犯还要恶劣。
对于这本书来说,再多的语言都显得非常空洞,非常苍白无力。正如库布里克所拍摄的同名电影一样。
所以,在这里我就分享一个小插曲——电影中,库布里克将“发现号“飞船的目的地设定在了木星,而小说则将木星作为飞船利用重力弹弓效应加速的中转站,最终目的地在土星。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根据克拉克爵士在序言中的说法,是库布里克认为当时的特效技术无法制作出令他满意的土星。如果当时这么做了,这部电影一定会十分过时。
然后,《2001太空漫游》成为了电影史上最为伟大的电影之一。
300万年!有史以来,历朝君王兴衰悲喜所构成的无穷长河,在这段惊人的时间跨度里,占了区区不过千分之一而已。当这个漆黑的谜小心翼翼地在这里,在月球这个最光亮也最壮观地环形山里埋下地时候,不光是人类,今天存活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都根本尚未诞生。
无论是先读小说,还是先看电影,我建议两者都不能错过。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