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或多或少对于一个行业是专精的,而任何可以被成为行业的,学科的,需要长时间有体系学习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个属性:无聊。就算我们没有神经科学给我们对于“无聊”这个概念的科学解释,我们也都能感受到每当我们准备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始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强的情绪或是目的性拽着我们前进,这种无聊的情绪总会不请自来。
于是乎在这种特定请情况下,分享同一知识的一群人开始通过专业本身找乐子,也就是各个专业本身的模因诞生了,多数情况下一个模因的乐趣在于理论与现实的常识出现矛盾或是对于理论本身的复杂性的常识性简化。
生物学有生物学的模因,美术有美术的模因,但每一个领域内的模因都受到领域本身的限制,如果出了那一个圈子,模因自然就会失去魔力。但我琢磨着写哲学系列也有十来篇二十篇了,那带着这些现有的知识,能不能找点乐子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我会在尽量不破坏乐子的基础上尝试解释每一个MEME包含的哲学内容,一般情况下哲学的模因分两种,一种是将一个哲学的模因放置在特定模因形式当中,将现有的模因内容替换为创作者所需的内容。第二种是单纯的对于理论与现实矛盾的阐释。不过一般来说,解构一个笑话造成的后果就是笑话不可乐了(就像我刚刚做的分类),我只能说努力不去破坏乐趣吧。能博你一乐比什么都强,祝你读的开心。
在《理想国》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将自己比喻为牛虻,即用会令人感到不愉快的语言,对于错误的事情进行批判与鞭策,使得城邦向更好方向发展的人。诚然,苏格拉底对于城邦的政体缺陷的批判,对于城邦民主的批判都很深刻,但是有时候再去想想,被称为牛虻可能真的因为雅典人对于这个人每天都在身边驳斥你这件事情,感到十分恼火.......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至少在书里,苏格拉底每次引起的话题都能让每一个参加者满载而归。
左图是蝴蝶梗的出处,出自于日升的动画《太阳勇者》。这个模因本身的笑点用一个成语解释就是指鹿为马,即给一个能用常识判断的事物以错误的定义或结论。而在笛卡尔这里, 反映着一个理性主义者的通病:对于物质世界的彻底怀疑论。“这是魔鬼用来欺骗我的幻觉么?”这句话并不是什么文学性的描述,而出自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第一章的内容。
我相信读者对“我思故我在”都有所耳闻,而模因当中称的“恶魔”实际上在“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之前,作为笛卡尔实际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支持点,即普遍怀疑论。他文中阐述了一下的观点:我们如果想要获得任何知识,那么首先我们要把全部知识当作“我们完全不清楚是否可靠”来处理(例如:有的人可以说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神的意志,那么如果在中世纪都信仰宗教的环境,这个论断就会被当作知识,甚至在课堂上授予,但这是知识么?),然后一个一个检查这些知识是否可以被怀疑,如果不能被怀疑才能真正被认可为知识。
“恶魔”理论出自他对于数学的怀疑论中。在面对数学这个非常基础的学科的时候,笛卡尔认为,“数学能被怀疑,因为数学可能是某个邪恶科学家给我们大脑注入的知识,但数学真实与否我并不清楚。”这是“笛卡尔的恶魔”的出处,一个无聊到创造了数学给人来用的恶魔。但是这个理论过于泛用,导致笛卡尔对于任何物质都产生了怀疑。你觉得你在看手机?你先想想你有没有手吧,任何物质都是可以被怀疑的,只要你拿出“恶魔”一般的怀疑论。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物质,我们现在应该在一篇虚空当中,至少我们的经验并没有超越现在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因此,无论是现代哲学或是科学都认为:笛卡尔在怀疑论上走的太远了。
有关斯宾诺莎的模因基本都围绕着他最有名的《伦理学》一书的最重要观点展开。我稍微补充一点有关《伦理学》的内容,首先这本书叫《伦理学》(ethics)并不代表他写的全部内容都围绕着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等伦理学观点展开。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尽管他的确在最后两章涉及了何为良好生活等伦理学问题,但是传统的哲学讨论总会习惯从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入手,最后回到个人与伦理问题。《伦理学》涉及五个篇章大致论述了神,自然,情绪(形而上的对于人情绪产生的论述),人性,与理性几个部分。
以上是对于出处的介绍,回到模因本身。这个模因来自于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一章有关神的论述,如果你感兴趣去看看他写的书,他真的是按照先给公理,然后假设的数学论证写成。而从他的公理当中,他论证出来一个非常让人大脑升级的结论:世界上就存在一个物质(Substance),即上帝。任何其他物质仅仅作为这个物质的一部分与一部分的复制品(Mode)存在,用逻辑排序,如果假设A是上帝的话,物质按照(A,A1,A1(a))的排序存在。如果用人话去翻译斯宾诺莎的观点即:上帝就是宇宙本身。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物理学的观点了?尽管这个唯一物质如何理解的确非常令人头疼。
说到这,你再去看一眼模因,是不是稍微明白点了?(并没有)这个模因就是对于斯宾诺莎的结论单独拿出来使用其语义的结果:世界上只存在一个物质。那么按照这个结论,侏罗纪时代的恐龙和你都是一个物质,你现在盯着的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和你也是同一个物质,你旁边坐着,站着的人其实也是你,而你们俩之间的区别就像打印机任务出错打出的两张相同的白纸,区别只在于时间先后。忽然想起来钢炼的炼金术的真理不就是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看来他估计是看完钢炼写的《伦理学》。不过笛卡尔,斯宾诺莎和来伯利兹的发型倒是挺类似的,很二次元(小声)。
这个模因相比起之前的内容,大家应该都不太陌生。而同样的模因的内涵也相对浅显。托马斯霍布斯与约翰洛克都在政治哲学上有所建树,首先是霍布斯提出的“自然状态”用以解释为何国家之间会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说的浅显一点即是:人与人之间并无较大区别,但因为虚荣心与对于资源的获取必定会带来无尽的争斗,而争斗的结果是就算不再争斗中,双方也会进入无尽的怀疑链当中,每天都时刻担心对方会来掠夺自身的资源。因此霍布斯提出的“利维坦”即是集权国家的代名词,因为人不原因时时刻刻处于死亡的威胁与猜忌当中,因此人只能将自己的权力“让渡”给一个国家。这里的让渡并非真的在一张纸条上签字画押,而是当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后,他必须遵守社会的全部规则,而很多规则并非是国家自然拥有的,仅仅是人因为害怕致命的自然状态而被迫遵守的。
因此,霍布斯便支持一种集权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当中人的安全获得了保证但.......没有什么但是。而洛克对于霍布斯“自然状态”的理论稍作了修改,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形成了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这就是上图模因的解释,即为什么霍布斯要回头而洛克会对此非常反感。而下面这个模因......当然是进击的巨人啦!
那么,最后就以两张尼采的模因结束吧。我还需申明一下,文章内容纯粹是为了娱乐性,不包含任何严肃内哲学讨论。那么如果读者喜欢这篇文章,我会努力尝试做第二期内容。
这是你们想要的封面,可以数数看正篇(从零开始)都聊了谁了。(就俩)
我想了想估计评论区会有人会问我康德的模因去哪了,I KANT KNOW IT。
评论区
共 5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