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上一篇短文结束的太仓促,一点都没提所谓的“动态结构”。其实我本来是想简单说一下这部分然后再结尾的,不过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在一篇短文里用不含术语的语言把它说顺,这部分内容实在是太容易引起误解了。如果有读者真的因为我写的这几篇短文激发了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并想真正以严谨的方式进一步去了解的话我还是推荐去读那两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而如果觉得书太难读懂,或者并不是很在乎别人是怎么想的话其实也没必要强行去看书,我就尽我的努力用一篇短文的篇幅试着为各位提供一个进入的思路,抛砖引玉,各位可以试着自己去深入思考。
或许我们都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怪,时间是可以问“是什么”的东西吗?或者说时间是一个东西吗?好像不太清楚,时间似乎是物理学家研究的对象?似乎物理学界已经对“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他们的解答了?或许我们不应该去“想”这个问题,就像我们不应该去“想”维生素B2能不能防癌一样,这问题不是靠想能解决的。
那让我们先把时间问题放下,想想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关于“自由选择”的话题。说起“自由选择”大家肯定都很了解了,甚至可以说起一些谈过这些话题的哲学家的名字,比如萨特,比如克尔凯郭尔等等。不过让我们别去想那些哲学家们提出的晦涩理论,而是问问自己,什么叫自由选择。
我今晚要吃馒头还是米饭?是喝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这些似乎是一种选择问题,并且我们似乎在这种选择上是自由的。这可能是一种自由选择,在正常的情况下我自由地选择了是喝可口可乐还是喝百事可乐。可能有的读者不同意,这里好像没那么自由,超市里只有这两种可乐,我想喝别的可乐也喝不到啊,我好像是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决定选项的自由,选项是他人乃至这个社会乃至世界给我准备好的,而我的自由顶多是在这些现成的选项里做选择,顶多再加一个“不做选择”的选项罢了。
还有一些人会觉得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我都喝过了,知道是什么味,我有我的喜好,比如我就是觉得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好喝,所以我当然选择可口可乐,这里也不是自由选择,而是受到我的喜好“牵引”所做出的选择(这是不是把“我”的喜好和欲望等等情感从“我”中分裂了出来?喜好和欲望难道就不是我的吗?)。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呢?刚才我们觉得不够自由是因为有“现成的选项”在那里,或者有个人的偏好在影响,那么剥离开这些的选择就是自由的选择了吗?
我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中,除开我来的那条路,有三条路给我选择。我不知道每条路通向哪里,甚至不知道我的目的地是哪里,但是我要前进就要选择,我必须选择一条路去走。这里的选择是自由选择吗?我不知道目的地是哪也不知道道路通向哪,所以这里没有什么情感和欲望影响。可是这只有三个选项啊,是不是太少了?不过我们仔细想想,既然不知道道路通向何处,其实给几个选项都无所谓,没什么区别。现在我笃定决心或是随随便便选定了一条道路。这个选择似乎是最自由的选择。但是这个自由选择看起来又是那么飘渺,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选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为什么选了这条路,反正“稀里糊涂”就选了。无论看起来多怪,这都是我现在所能想的最自由的选择了。
可是还有没有更“像自由的自由选择”?设想一下我现在漂浮在一片虚无之中,这里什么都没有,或者说这里有很多东西但是它们什么都不是。我是这个不可名状世界的主宰,我可以随便指着一片虚无说:“这就是X”。这也太自由了吧。这个虚无世界里的一切都随我所愿,我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想选什么就选什么,连选项都是我定的。这似乎已经是我能想到的自由的极限了,已经超越了“选择”而达到了“自由”。回看之前我们想到的自由其实都不过是在舞台上演戏的自由,而现在的自由则是我给自己搭建舞台的自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我就给自己搭建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搭建舞台才是真的自由,选择搭建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不过这里似乎还是潜藏着危险,只要搭建这个舞台的“我”还在“想要”,那我就很可能会失去这个“自由”,就像前面所说的,“我想”这个东西太容易受到干扰了,我可能不自觉就被人影响,去想了自己本不想的东西。所以如果想保证这个如此伟大的“自由”不从我手中溜掉就必须有一个不在“想”的“我”在“我想”之前定下这个舞台。这话听起来有点怪,这好像在说有两个“我”一样。那么就换种说法,让“我”在“想要”之前就搭建好这个舞台。这样听起来舒服多了。
于是我们发现一方面自由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自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高层次的自由是搭建舞台的自由。另一方面搭建舞台的自由和选择的自由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这里似乎只能用一组很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来描述这种区别,那就是搭建舞台的自由是“前意识”的,而选择的自由则是“有意识”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前意识”的意思并不是说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自己搭建了舞台,而是说如果我们把选择的自由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那么搭建舞台的自由则是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的“有意识”之前的自由,这种“之前”更像是一种“之上”,这种“前意识”本身就为“有意识”奠基,就像舞台为演出奠基。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说了半天都不过是空想,我生活在世界中,而不是在那一片虚无之中。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什么世界的主宰。这点就只能留给读者们去思考,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世界的一切在什么意义上是现成的,在什么意义上又是一片虚无。“我”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普通人,又在什么意义上就是所谓的主宰。“我”在看这个世界,在这个现成的世界中自然而然地生活之前,是不是还在理解着这个世界。而这种“理解”是不是“自由”的?又是在什么意义上以及何种程度上是自由的?
说了这么半天,让我们回到时间。我们的世界里好像没有哪里没有时间。我们能逃到一个没有时间的地方吗?好像不能。时间就像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布景,我们人生中上演的一切戏剧都在时间之中。我们所看到的,所描述的一切对象都在时间之中。对于我的意识来说,我的意识本身就是时间性的,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这点。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的意识也在一分一秒地活动,我的意识当然是时间性的。这是以“演员”的层次来看,意识就像是一个演员,在“时间”这个舞台上表演。但是让我们从“舞台”的层次去想,前面的短文也说了,意识指向对象的过程本身也是构成对象的过程,是解释意向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和对象并不是世界中的两个独立的关系项。意识并不仅仅是一位演员,还在亲自搭建舞台。意识不仅是在时间(舞台)之下,反而意识与时间(舞台)是平级的,意识搭建舞台的方式就是时间的方式。我们这里是在谈时间吗?好像不是,我们在谈意识。但是这里仅仅是在谈意识吗?好像不是,我们也在谈时间。
再进一步我们就要想这个意识具体怎样以时间的方式构成对象,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意识就是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方式来构成对象的,也就是说意识构成对象是一个时间过程(不是在一段时间下,而是一段时间性的过程)。这不是在说意识构成对象需要花一段时间,而是说意识是以时间的方式构成对象。什么叫“非时间”的方式呢?当然就是“瞬间”,没有过去,没有将来。这就是在说意识构成对象包含有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不只是一瞬间的当下,我们姑且称这种意识为时间意识,因为时间是它搭建的舞台本身,也是搭建舞台的工具。
可过去不就是过去的现在,未来不就是还没来到的现在吗?我们亲身经历的难道不是只有当下的一瞬,转眼间这一瞬就已消逝,只留下模糊的回忆吗?
这是一种常识的观点,可是随着我们这一路的思考,似乎应该能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了。按照这种常识的观点,时间不像是一条河流,反而像是一串珍珠,一颗一颗珍珠就是一个一个当下瞬间。不过时间到底是怎样的还轮不到哲学家来说,可能时间就是一瞬一瞬不连续的呢?这些问题还是留给物理学家吧,让我们回到意识。时间意识不再屈居于所谓的客观时间之下,不再是时间舞台上的小丑。时间意识搭建舞台构造对象是以一种连续的方式进行的,过去不是已经消逝的当下,未来也不是还没到来的当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区别但不曾分离构成对象,这里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不再是一瞬而是时间的,历史的。这是时间性与瞬间性的区别,是一条河流与一串珍珠的区别。
我想是时候停笔了,这场思维游戏或许应该在这里画上句号,或许在这里才刚刚进入高潮。不论是谢幕还是高潮,后续都留给热爱思考的读者们吧。
最后还是要再啰嗦几句,我本人不是学现象学的,对胡塞尔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些短文仅仅是作为一场思维游戏来和大家分享,所以投在了“有感而发”频道。如果各位想要真正准确地了解胡塞尔说的是什么,还是应该去读书,比如我推荐的那两本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希望这些短文能给各位带来一点乐趣。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