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池微信讨论小组:微信搜索Justinzoufengze拉入讨论组
前言:本期内容包含各种歪理与曲解,并不包含对于某一特定哲学家的完全正确理解,我对于meme的诠释仅仅是用来让人理解笑点的。但同时在阅读文章当中,如果你认为某一个meme非常吸引你而使得你对某个特定哲学家感兴趣的话,请你务必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多去了解这个哲学家的背景与作品。那么祝你读的愉快!
周庄梦蝶的典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也不多赘述了。不过巴大蝶它到底能做什么?
图左:苏格拉底不屈不饶地对真实性的追问 右:雅典人。这个梗上一期就说过了,算是同一个meme的变形。不过我还是稍加解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部分对话录通常是他去找其他雅典人聊天,然后把天聊死了人家不开心走了。可能最后在申辩篇投票投死他的雅典人,都是被他烦死的吧。
图左:在读斯多噶派学说的时候,图右:当问题真的出现之后。
斯多噶派学说是希腊与罗马时期都有一席之地的哲学学派,中心为伦理学,是以理性可以用来支配情绪而出名的。而Stocism的中文翻译也是坚韧的意思。斯多噶主义者多认为恐惧,嫉妒等情绪来源于对于事物错误的判断,而圣人(sage)则是达到了完美的道德与智慧的人。而圣人并不会被普通人遇到苦难时候的情绪所困扰。
在罗马时期,斯多噶派更加强调这种坚韧作为一种美德足够使人幸福。不过这个meme想要表达的也是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敢于直面的人也不是占多数吧。(人之常情)
原图来自于唐纳德·特朗普发表国情咨文时发生戏剧性场面,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对着电视直播镜头撕毁特朗普的演讲稿副本。 当然这个meme依旧是关注在三大古希腊哲学巨头身上,从左至右的人名依次是柏拉图,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这一点从他所著的对话录与《理想国》中不难看出,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面貌出现在meme当中,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其老师最著名的反对立场即是对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论(Form)的反对。理念论简单来说即是认为任何事物都由物质与理念两个部分,理念是一种超越经验存在的事物,它保证了一类物质有着类似的特性。例如一把木椅,对柏拉图来说就由物质形式的木头与“木椅”这个概念组成,是“木椅”这个概念确保了我们可以认知到一类物质可被总和为“椅子”。
相对于这种相当先验的想法,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的理念(form)是向内存在于物体本身的,而我们并不需要借助于某种先验的模模糊糊的概念去对物质进行研究。对于木椅的研究来说,其理念“木椅”(记为a)与我们所见的木椅(A)是包含关系。(a ∈ A)因此,图中亚里士多德撕毁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公认的理念论的笑点,也由此而来。
图左:柏拉图的洞穴,图右:柏拉图的舞厅(锐舞)。这是另一个柏拉图赫赫有名的政治哲学理论,当然舞厅是某种英文字母C与R的替换的玩笑。
因为我实在不想解释了就总结了手上的资料(维基)。 洞穴寓言让我们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但是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此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的这个寓言和苏格拉底之死(克力同篇)有着很大的关系。苏格拉底是因为民主制度而被送上刑场。而柏拉图寓言中的那些选择回到洞穴的人,喻示着继承苏格拉底学术的自己与其他哲学家从纯粹追求智慧的哲学选择了投入世俗的政治哲学实践中。这个立场的转变也是洞穴寓言非常重要的一点。
这个meme的前三部分可以看做极简易的哲学问题的转变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对人美德与道德的追问。进入近现代后转为了尼采的意义问题(神学揭蔽后的虚无主义)与罗素对于哲学提问对象(it)的逻辑问题。当然,最后的说唱歌手利尔·乔恩直接提出的“What”是一种戏谑的表述。因为在很多人理解里,哲学问题从笛卡尔到康德就是一个不断被限制的过程,而再到之后的欧陆哲学/分析哲学甚至是不知道在说什么问题了。而这个meme的核心实际上也提示了我们哲学问题的转变过程。
对很多人而言青春期确实是一段挺不堪回首的时期,而这种想法也能在哲学中找到共鸣(自然不是相同语境下的),即霍布斯对于自然状态的描述, 图中英文意思为:人生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便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solitary, poor, nasty, brutish and short)。自然状态并非指真正的人在没有建立社会的时候必然存在的状态。而是一种假象的情况,通过想象自然状态是如何会构建出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
基础的政治哲学社会框架的根本,即是对于自然状态的讨论。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野蛮的,而他所推崇的即是“利维坦”式的集权国家用以稳固社会和和平。而洛克对于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改造则形成了更为温和的自然状态(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进而形成了洛克的民主制度。
约翰洛克(John Locke)是这位哲学家的原名。(克里斯关下门。)
同样,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是他的原名,点到为止。我不太想破坏了这俩谐音meme。
图源为动漫《虚构推理》。这也算是某个老梗了,即尼采与法西斯之间的关系。当然从樱川九郎的表情也能看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尼采的研究者与翻译者考夫曼对于尼采与纳粹的关系有一句评价:“尼采太喜欢造词了,以至于很多词都是给他的论敌们量身打造的,还比那些人自己造的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尼采被人津津乐道的 “Übermensch ”最后的人的理论实际上与纳粹口中的那种雅利安人种族主义是无关的。而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与尼采的妹妹擅自扭曲尼采的理论来迎合纳粹党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尼采的理论支持法西斯本身是一种对他的误读。
图左:上帝已死,图右:在家庭聚餐的氛围下。有时候这没啥好说的......要学会看场合进行哲学讨论。不过尼采的meme在我翻图的时候,的确占了欧陆哲学很大一部分。
图上:当阅读存在主义的时候,图下:“伦理上说不太过去,不过非常exciting”。
不得不说,现在存在主义受到很多非专业朋友欢迎和其本质上对于价值的解构是很有关的。图中伦理上的不确定性应该来自于存在主义对于基本道德的否定,或是保持着某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即道德是某种社会建构balabalabala。
其他的基本都说过了,有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图上方从左往右第三位: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密尔是著名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哲学家。图中对他的描述是:真的认为灭霸没做错的人。这句话很有意思,实际上这也是哲学上对于功利主义的一大批判。
那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功利主义是什么?功利主义简单来说是一种伦理学观点,认为在对于事情进行决策的时候,最需要考虑的是一种行为对于社会的总体福利(welfare)的影响,而又因为这是一种只看重结果的伦理学派,所以也称之为结果主义/效果论(welfare consequentialism)。功利主义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于所有行为的计算,例如著名的电车难题,当你手上有一根拉杆决定是杀死一个人还是拉动拉杆杀死五个人的时候,功利主义就需要你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而因为五个人对于社会的效力大于一个人,那么你需要决定杀死那一个人。
而这种理论最大的问题即是运用在资本主义上的时候,任何马克思进行批判的资本主义压迫行为都可以被“这种行为提升了社会的最大利益”而被功利主义认为是可行的。想必与现代生活相关的部分我也不需要多赘述了。
图上方,功利主义者,图下方,有健康的器官的人。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经常使用电车难题的一个变形。即功利主义者设想了以下的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医生,现在如果你可以选择无痛地杀死一个健康的人,这个健康的人的器官可以用来救治五个病人。你的选择是什么?
简单回溯电车难题,我们很快就能得出结论:五个病人的社会功利要大于一个人的社会功利(假设他们都是年轻人,在健康情况下都可以产出相同的产品)。那么我们应该无条件杀死那一个人。当然,这个例子也看出了功利主义的问题,我们没有资格去直接杀死一个健康的人,这样做似乎违反了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准则和道德。从这种常识与理论的冲突,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meme所要表达的内涵。(尽管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动漫)
评论区
共 3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