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池微信讨论小组:微信搜索Justinzoufengze拉入讨论组
前言: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个系列说这句话:请读者转发,点赞。这可以帮助到我的工作,并且让知识传播出去。十分感谢阅读到此的读者们。
(因为在波普尔的部分我已经做过了系列总结,因此本文只对托马斯·库恩进行介绍。)
相较于前文,本文会读起来非常轻松,原因有二。其一,如果读者自己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会发觉尽管库恩使用了大量的科学案例,但没有实际给出数学或理论层次上的推理过程。因此本文更像是阅读历史或陈述结论。其二,因为作者受到的自然科学训练有限,我并不认为我能够将科学范式的转变详细描述。因此,本文会假设库恩的历史观是正确的(这一点实际上有着争议),进而给出他对科学结构的理解。自然,如果有朋友对科学革命的细节感兴趣,可以根据库恩的框架去深入了解特定物理学或化学的范式变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托马斯·库恩的生平。从时间上,库恩也是本系列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哲学家之一。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库恩的本科并非是哲学,而是从物理学转入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这看来极为惊人的专业转变发生在1947年,在他参加的一次物理学发展讲座之后。这个事件甚至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都有所提及。在讲座结束后,库恩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力学理论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而他发现,相较于当时科学共同体认可的科学观(即科学知识是一个积累过程),力学的发展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亚理士多德的物理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着它的作用,但在经历了力学理论的根本性革命后(即伽利略与牛顿的改造),相同的问题却会存在着根本不同的答案。(一个相信亚氏物理学的人在接受了牛顿的理论后会说:“我曾经的理解是完全错的,原来行星运动的真相是这样的。”)很明显,一个“盖楼”式的科学观在此出现了断层。因为现存的科学观不能解释历史,这使得库恩意识到必须深入到实际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对已而成型的科学观进行改造。事实证明,他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在1962年,他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此书在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科学“范式”的概念已普遍地被科学领域所接受。
库恩的范式概念在我们所描述的迪昂-蒯因论点那就已初现端倪(库恩也的确阅读过蒯因的哲学理论)。迪昂-蒯因论点认为不存在波普尔所言的科学结构,即单一实验结果推翻特定理论,并在试错的过程中形成科学体系。实际上一个简单的科学假设都包含了一系列该学科领域的实验方式与先前理论,因此拒绝一个新的假设并非波普尔所言那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迪昂-蒯因论点在库恩解释下,成为了“范式”(仅仅从我们所讨论的概念意义上,实际上蒯因与库恩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科学的发展过程,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简而言之经历了以下阶段:存在一个致力于解开现有范式(Paradigm)提出的谜题的常规科学,随着常规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引发范式的危机。而这个危机以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得以平复。(常规——革命)
有趣但却令人无法苟同的一点是,库恩的范式概念在提出后,出现了滥用(笔者甚至在某网站上看到做某类产品的销售,会用“范式革命”来形容其产品的独特性)。对范式一词的滥用,实际上也需归因于库恩在写作时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不过对待此类问题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将概念放回原本的语境中。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简称《结构》),一书中库恩认为任何科学成就(例如,牛顿力学,托勒密天文学,微粒光学)如果满足:
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它们必须是开放性的,具有许多的问题,以等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
这两点特征,那么他称之为范式(Paradigm)。库恩认为常规科学便是依据范式来进行研究。这组范式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承诺和实践,符号概括,模型和反例。
库恩认为根据他对范式的定义,任何人都需要消解一个对科学的误解:常规科学的研究并非从零开始发现世界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的范式承诺内的问题进行回答。在回应范式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该范式所能触及的范围和精准性逐渐显露。但有人会问,“科学家不可能每日都在做着如此重复的任务,其中必然包含了创新的部分。”对于这个问题,库恩的解释是,尽管研究结果很容易被预测,但研究问题的方式却需要解决仪器,数学,概念等方面的问题,常规科学家的创新也存在于这个范畴内。
如果说的简单一点,库恩认为科学家在范式内的解谜活动必须有一套范式所承诺的概念,理论,工具,方法论形成的网络存在科学家才能进行解谜,这就像我们在玩拼图游戏一样,我们是在一套已经存在的规则内进行解谜活动。让我们看库恩在文中提到的例子:
大约在1630年以后,尤其是在笛卡儿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问世以后,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假定,宇宙是由微观的微粒组成的,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用微粒的形状、大 小 、运动和它们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这套承诺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方法论的。作为形而上学的承诺,它告诉科学家宇宙包含什么类型的实体,不包含什么类型的实体:宇宙中只有 不断运动着的、有形状的物体。作为方法论的承诺,它告诉科学家最终 定律和基本解释必须是这样的:定律必须指定微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而解释则必须将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划归为在这些定律支配下的微粒 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宇宙的微粒观告诉科学家,他们研究的许多 问题应当是什么 。
现在让我们回到波普尔与迪昂-蒯因论点之间的张力,波普尔认为一个反例便可以拒绝一个理论,而迪昂-蒯因论点认为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库恩同时拒绝了两方的看法而指出在对现有范式的批判累积到一定程度前,科学家通常不会去理会或是用各种解释拒绝对范式的直接攻击。而只有来到了极端情况下,通常是对理论的批判让科学实践受到波及的时候,科学家才会真正开始面对危机。
让我们看一个实际的范式转化的例子(非常简略的说明):从牛顿体系到相对论。在牛顿体系中,空间与时间都是绝对的概念(这甚至影响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们似乎本能上就能接受这么一组概念:物体在如同“背景”的空间中移动,而移动的快慢则可以用精确的时间计算。绝对时空的概念早在17世纪晚期莱布尼茨就曾批判过,但因为这个观点无法影响到牛顿体系对于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解释,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接受这个纯粹逻辑性的论证。
科学家们到19世纪晚期以前,科学家依旧尝试观察天体与地球上的以太漂移以此证明牛顿体系中以太的存在(迈克尔逊-莫雷实,光的干涉实验)。 直到19世纪最后20年,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被常规科学接受(麦克斯韦相信光和电磁波一般都是通过一种机械性以太粒子可变动的位移来传播的。但这些性质在他最后的理论中都放弃了 。),牛顿体系面临的阐述困难开始以危机的形式展现。尽管麦克斯韦仍然相信自己的理论与牛顿体系可以相容,但洛伦兹与菲茨杰拉德的工作又揭示出了其他的疑难。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便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引发了物理学界的范式转移。
相较于我们已经讨论的笛卡尔式真理观,库恩给出了一个更为“进化论”的科学观:范式的转化对于一个特定的科学领域来说,可以带来新的发展和全新看待问题的视角。但就如同生物进化是为了适应当时它所生存的环境,科学范式的革命也是为了应对学科内部的“迷”所带来的危机。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科学朝向一个理想的方向前进。虽然科学并非我们想象的朝着“真理”前进,但范式的转化会保证科学理论的丰富性。因为新的科学范式依旧存在对旧范式内部问题无法解释的情况,旧的范式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在该学科中延续。
至此,认识论的篇章算是告一段落,我没有什么特别多感想。最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这个系列开启了你对于哲学这门学科的兴趣,那么我有责任给读者进行指引。我会以时间顺序列举出本系列已经介绍过的哲学流派。如果对该流派完全没有储备知识,可以尝试先去阅读牛津通识读本,维基百科,与斯坦福哲学百科上对于该哲学家的介绍,然后尝试阅读原著。 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哲学原理》
巴鲁赫·斯宾诺莎: 《伦理学》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单子论》 ,《Discourse on Metaphysics》
约翰·洛克: 《论宗教宽容》 , 《人类理解论》
乔治·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
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伯特兰·罗素: 《数学原理》 ,《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鲁道夫·卡尔纳普: 《世界的逻辑构造》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 《哲学研究》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