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宗教与民间心理学中,心灵都被视作和肉体截然不同的东西,并且在本体论上拥有实体的地位。在哲学史上,也曾有很多位哲学家持这种身心二元论观点,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
这篇文章将介绍以笛卡尔二元论为代表的实体二元论,包括这种哲学观点的内容、支撑论证和一些反对论证,以及与此观点相关的心灵-身体因果性问题。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主要见于他的第二和第六沉思录。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由身体和心灵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组成。身体与心灵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灵能够独立于肉体而存在,因此存在一个可能世界,这个可能世界里只存在心灵。并且身体与心灵不存在同一性,我的身体里不必对应于我的心灵。心灵的本质是思考等心灵活动,身体的本质是拥有空间延展性和占据一定空间。
与这种身心二元论相对立的是身心一元论,而一元论又根据其实体类型分为物理主义(Physicalism)和观念论(Idealism)。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上只存在物质这种实体,观念论则认为这世界上只存在心灵与观念,是构成我们的现实世界的唯一实体,而物质的事物仅仅是我们的心灵的建构(constructs),观念论在欧陆哲学传统中得到了更多的继承与发展。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中也有对于心灵和身体之间的互动的描述。在他看来,身体和心灵之间存在因果作用,心灵可以作用于身体,反之身体也可以作用于心灵。心灵与身体的互动发生于人脑中的松果体(pineal gland)。松果体在印度教中被视为人的第三只眼(the Ajna chakra),位于人的眉心。有趣的是,松果体的结构形状与埃及的荷鲁斯之眼(Eye of Horus)有异曲同工之妙(见下图)。
任何哲学观点都需要其支撑论证,身心二元论也不例外。接下来我将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个角度提供几个支持二元论的典型论证。
论证一 :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在思考,从我的思考可以推导出我的存在。但是我无法由此确定我的身体是否存在。因此我不等同于我的身体,我作为思考着的某种东西是我的心灵。所以我的心灵不等同于我的身体。
这一论证的关键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灵状态和自己的身体的知识的不对等性——我能够确定自己的心灵状态是怎样的,但是我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也体现了第一章里提到过的我们对于心灵的知识具有无误性,而这不完全适用于我们对于身体的知识。
论证二 :我的心灵状态对于我来说是透明的,但是我的身体状态不是。因此我的心灵不等同于我的身体。
同样,这一论证也诉诸了我们对于自己心灵和身体的知识的不同特点,这一特点也在第一篇推送中提到过,即我们对于自己心灵的知识的透明性。
论证三 :每个心灵都有一个能够直接通往它的唯一的主体,而没有一个身体拥有这种有特权的主体,因为我们对于物质的知识都是公共的具有主体间性的(intersubjective)。因此心灵不等同于身体。
这一论证诉诸了我们对于心灵的知识的第一人称特权,这一点也在上一篇讲义提及过。
然而,利用两个事物在认识上的属性的不同,不能推导出这两个事物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而有可能仍然是同一个事物。意即,认识的属性(epistemic properties)能否被当做事物的区分性属性(differential properties)是存在争议的。例如,我的邻居对我来说只是我的邻居,而搜查我的邻居的警察知道他是犯罪嫌疑人,但不知道他是我的邻居。但是这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和我的邻居是两个不同的人。因此我们需要除了认识论角度之外的支撑论证。
论证四 :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考等一系列心灵活动,但不包括具有延展性这种属性。身体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空间延展性。因此心灵不等同于身体。
这一论证诉诸了不同事物不同的本质属性,特别是身体具有而心灵不具有的空间延展性。所谓的本质属性,就是没有这种属性某种事物就不再存在的属性。而这一论证预设了没有空间延展性的事物,如心灵,是可想象的(conceivable)。但是,问题是可想象的事物一定是可能的(possible)吗?意即,所有可想象的事物都会存在于某一可能世界中吗?这一问题延伸出许多关于形而上学和模态(modality)的哲学争论,这些争论不在本篇文章的讨论范围。
论证五 :物质的东西本质上是物质的。但是我可能不是物质的,因此我本质上不是物质的。所以我不是物质的。
这个论证同样也牵涉到可想象性与可能性的关系问题。我可能不是物质的,这件事是可想象的,但不意味着这是可能的。这便是这个论证的症结所在。
论证六 :假设我等同于我的身体。在1995年这副身体还不存在(我尚未出生),所以我在1995年也不存在。但是我在1995年存在。由此导出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我不等同于我的身体。
同样,这个论证的症结在于我在我出生之前就存在,它指的是“我”这个人具有某种持续存在性,能够经历所有物质分子的变化而自身不变(persists through all changes of material constituents)。可以说这一前提已经预设了我作为某种不同于物质的实体而存在,因此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论证七 :假设我等同于我的身体,那么在每个可能世界里,我都有同一副身体。但是,在某些可能世界里,我可以没有身体或者有不同的身体。由此推导出矛盾,我不等同于我的身体。
这个论证的第一句诉诸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形而上学原则:同一性的必然性(necessity of identities, NI)。根据NI原则,如果A等同于B,那么在所有可能世界里,A都和B等同,即A必然和B等同。因此问题不在于NI原则,而在于论证的第二句话,即我的身体可能没有或不同。在上文我们已经看到这句话已经有所预设并存在循环论证。
论证八 :思想与意识存在,并且需要有其存在和发生的载体。物质无法作为思想与意识存在的载体。因此思想与意识的存在的载体是不同于物质的实体,所以心灵的实体存在且是各种心灵活动发生的载体。
这个论证的关键也在第二句话。首次提出物质不能承载意识与心灵的是莱布尼茨。然而现代的涌现主义者(emergentists)认为,当物质系统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意识与心灵便会从中涌现出来。因此作为组成部分的物质即使没有某种属性,这也不意味着作为整体的系统不具有这种属性,意即,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刚面世时,就出现了反对观点。普法尔茨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of the Palatinate)公主就笛卡尔的二元论观点与其进行了长期的书信来往。伊丽莎白公主的反对论证主要集中于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她认为心灵作为不占据空间的实体无法与占据空间的物质实体产生因果作用。
对此笛卡尔回应道,身体与心灵的联合(union)是初始的、无需解释的,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因果作用是基于这种联合。伊丽莎白公主继续反问道,把身体的运动归结于某种非物质的心灵,倒不如把心灵归结于物质。可以说伊丽莎白的这一回答是历史上首次提出的心灵唯物主义观点。
但是,笛卡尔仍然面临着这种初始的心灵与身体联合的问题。为什么这种联合就是初始的?并且这种联合本身也预设了心灵与身体的因果作用,因此这也是一种循环论证。
V. 反对论证二:配对难题(the pairing problem)
除了笛卡尔的同代人伊丽莎白公主的反对论证,还有一个重要的反对论证。这个论证提出,如果心灵是不同于物质的实体,那么心灵不仅无法与物质互动,并且心灵与心灵之间也无法互动。由此心灵不具有任何因果作用,因而不具备任何解释性和哲学讨论的意义。
首先需要确立的是,物体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因果关系,顾名思义,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一种配对关系(pairing relation)。且这种配对关系只能化归为时空关系(spatiotemporal relations),即时空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简单的比如A与B发生碰撞导致B向某个方向运动。
基于对因果关系的这种理解,反对论证二是如下:当我们试图想象,存在三个心灵A、B、C,其中A引发了C的变化,而B没有引发C的变化;但是,A与C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因果关系无法确定,因为心灵不具有空间延展性,因而也无法产生相互之间的因果作用。此外,由于心灵是非空间性的,那么不在空间之中的心灵如何作用于空间中的身体也是一个谜。
但是对于空间中的物质实体来说,空间不仅允许其相互之间的因果作用,并且提供了一种物体的个体化原则(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即根据物体各自占据的空间与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区分不同的物体。
上文主要论证了非空间性的心灵无法作用于身体也无法相互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心灵是空间性的,位于空间里的呢?
这个提议事实上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心灵究竟位于哪处空间?如果你的心灵居于你的身体中,那么那些没有身体的灵魂居于何处呢?再者,你的心灵居于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呢?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身体与心灵的交互活动仅仅发生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并且仅占据身体某一个部位的心灵如何仅通过这一个点来对身体产生作用呢?
种种问题都说明了,即使将心灵放置入空间中,也无法解决搭配难题。因为,如果心灵具有了空间性,那么心灵也能够占据一定空间,而这就是空间中的物体能够相互作用的前提。继而,占据一定空间的心灵如何居于占据同一位置的身体之中呢?无论如何,将非物质的心灵置入空间里只会产生更多问题。
当代分析学界研究心灵哲学的哲学家们基本都认为实体二元论很难站得住脚,即使在宗教和神学领域仍然有许多人持此观点。但是,拒绝实体二元论不等于否认心灵的存在,而仅仅是否定心灵作为实体存在。除此之外,心灵还可以被理解为一些属性、能力与特征,而作为属性的心灵是心灵哲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谈及属性,就像实体有一元论与二元论之分,属性也有属性一元论和属性二元论。属性二元论即心灵属性与物理属性完全不同的观点;属性一元论在分析哲学界就可以看作是还原的物理主义(reductive physicalism),即心灵的属性都可以化归因而等同于为物理的属性。关于心灵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争论构成了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主要部分,这些我们会在未来的文章中讲解。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冷帯雨林(id:coldzonerainforest )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