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对着科幻小说新浪潮之后的时代,James. P. Hogan会回想起,在1977年自己一生最负盛名的《星之继承者》问世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在英文文学的领域,按照专业的定义,我们把SF定义为试图预测未来技术进步对社会影响的故事。而在中文领域的解释是:即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某些东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发生),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
而作为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引领者的约翰·坎贝尔认为:科幻作品应该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题材,用过去描写未来,用理性科学的态度描写超现实情节。他的定义也成为了后来科幻小说创作的“范式”。
但可惜的是,伴随着黄金时代后的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新浪潮”(New Wave)科幻文学运动,当SF的含义从Scientifiction(科学小说)向着Speculativefiction(思索小说)不断转变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性也在被不断地弱化。在强调抛弃传统科幻小说套路,向主流文学靠拢的背景下,科幻作品越来越强调意象性,隐喻性和心理性,如果想要从深度上展现内心世界,必须要借助于隐喻,象征等方式,这使得科幻小说变得越来越“软”了。
然而在新浪潮时代中诞生的《星之继承者》却并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反而重新回归到了坎贝尔范式的怀抱。用传统的黄金时代的硬核设定方式,阐释出冷冰冰的科学技术与漂浮不定的美妙幻觉之间的水乳交融,更让小说本身蒙上了一层真实而又虚幻的面纱 。而恰切是在这层神秘而又迷人的面纱之下,关乎着和整个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真是在这种关于对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抉择和讨论,让读者能够沉浸在这种“虚构”中无法自拔。
《星之继承者》是霍根的处女作,也是他一生最负盛名的作品。这是一部融合硬科幻与本格推理的小说,荣获1981年第12届日本星云赏海外最佳长篇奖,提名1978年轨迹奖,备受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等科幻小说巨头的赞誉。
好的设定,便是故事成功的一半。《星之继承者》在设定上和一般的推理选一故事的开头极其相似:一具尸体突然被人们所发现。但是作者却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个巧妙的、更加诱人的设定:这具尸体是在月球上被发现的,并且这人是死于5万年前。但书中设定的年代却是21世纪的30年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5万年前,怎么可能会有地球人就已登陆月球,甚至还死在那里了呢?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的事件,而整个故事也就从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案件一步步展开,最终破解谜题,寻找到真相。
“这就是那具尸体。在开始调查之前,先让我们回答几个预想的疑问吧。第一……答案是否,尸体的身份不明,我们就称他为查理吧。第二……答案也是否,到底是什么家伙杀了他,他到底有什么目的都说不清。第三……答案仍旧是否,这个人到底是哪里来的,我们也不知道。”
“从我们掌握着的极少的信息中可以得知,第一,查理不是至今建造过的月球基地里的人。不如说……(中略)也不是已知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甚至连查理是不是地球人都不好说。”
如果五万年前地球上存在高科技史前文明,一个发达到可以把人送上月球的文明,考古学上却没有相关发现,不合理!如果这具尸体来自外星,那么就违背了进化论,因为进化论认为不同的环境下不可能进化出相同的生物,不可思议!所以这具尸体既不可能来自地球,又不可能来自地外;他不该存在,但他又确实存在。如此设定便让读者直呼过瘾!
《星之继承者》成书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整个世界都沦陷于反科学反理性以及美苏冷战的旋涡之中,但是他却能够在“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的立场上,为我们创造和描绘出了一个消弭争端、去军事化和向太空进军的未来世界。
本系列有三部,第一部初步回答了“地球人从哪里来”,第二部在此之上回答了“地球人是谁”,第三部为“人类将去往星辰大海”的憧憬扫清了障碍,环环相扣,三部作品形成了首尾相接的环。
慧神星、早期伽星人、由兰比亚人和赛里奥斯人组成的月球人、查理和寇里尔、地球和智人,再加上巨人之星,这个完整的环终于闭合了。它始于它的终点,而杰乌克斯、布罗格胡里奥以及兰比亚人被封闭在这个无法打破的闭环里,牢固地、永久地嵌入了往昔岁月。
而对于智人,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星之继承者正昂首迎接他们所继承的一切。
这是故事的结尾又不是结尾,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从今以后,你将走向何方?我来告诉你吧。”他说道,“是外面的世界!飞向外面的广阔宇宙和亿万星辰!其实,从丹切克的鱼首次从泥泞中爬出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踏上了飞向远方星辰的不归路。在亿万年前驱使鱼爬上岸的那股动力,在亿万年后推动着你奋斗一生。”
人类从来不知屈服为何物,他们总能鼓起勇气,不折不挠地抗争下去。论顽强和固执,他们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当生存受到威胁时,无论对手如何,他们都会不顾一切地向其发起攻击,地球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狠角色。凭着这种精神,人类扫清了前方的一切障碍,成了地球上一切猛兽的主人。他们还驯服了风云雷电和山川潮汐,甚至把太阳的能源也收为己用。人类的固执帮助他们征服了海洋和天空,现在又开启了挑战宇宙的征程。虽然人类历史上有过血腥暴力的黑暗时期,不过如果人的天性没有这种狠劲的话,就只会像流落荒野的家畜般无助。
如同卡尔萨根在《暗淡蓝点》中说的那样:如果从极大的宇宙尺度去看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它仅仅就是一个小点,可能在最紧密的像素照片上都占不到一个点。但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点上有所有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听过的人、曾经存在过的人在活着他们各自的生命。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上千种被确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所有猎人和抢劫者、英雄和懦夫、各种文化的创造者与毁灭者、皇帝与侍臣、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有前途的儿童、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教授道德的老师、贪污的政客、大明星、至高无上的领袖、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通通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人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当人们乐观时,他们很容易陷入“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人类一直如此生存”的情绪中,而当人们悲观时,他们也自然而然的认为“饥饿战争、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类面临如此多的困境,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钱研究太空的问题”的困惑。
事实上,我们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因为我们本身,包括我们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个问题。
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地球目前所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如环境污染、饥饿、贫穷、过度城市化、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的时代等,不能不说这三者毫无关系,太空带来了对于人类自身家园的全新视角。
无论乐观还是悲观,我们终于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自身的视角。而永恒不变的好奇心,行动力和想象力则是支撑着人类发展的唯一信念。
在1962年9月12日,美国前总统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在赖斯大学发表了著名的《登月演讲》,其中谈到了为什么美国会选择登月:“因为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由不服输的和好奇心来组成的。人类之所以可以成为地球万物的那个特例,就是因为人类拥有想象力和好奇心以及行动力。这些让我们区别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成为第一个向外太空探索的唯一的生命体。”
而霍根无疑是这种信念的继承者。这种信念也是科幻黄金年代中,色彩纷呈的科幻作家们为我们所呈现出的一部部精彩的太空歌剧,点燃着人类太空梦想的动力。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个小小的“蓝星”之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到死都没有机会向外面的世界看上一眼。
只是,从你见到它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应该有一个改变,就像河伯看见了沧海,青蛙跳出了枯井。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