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他们只是被我搞烦了,对我来说很急迫的事儿,对于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他们并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或许在那一刻,我身体里的某个东西突然断裂了,或许这就是我童年结束的征兆。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就像一个装满颗粒的容器,不知不觉中,有些颗粒从裂开的缝隙中掉了出来……我只知道我第一次尝到了失去的感觉。
我感到一种令人痛苦的虚无感,就是我确信自己拥有某样东西,但它忽然被剥夺的感觉我越来越擅长向父母撒谎。原则上讲,我说的并不是真正的谎话,但因为我不够强大,无法反抗他们那个一直很周密的世界,就只好假装接受它,与此同时我另辟蹊径,一旦父母的脸色变得阴沉,我马上就会回转过来。我尤其在父亲面前会这么做,虽然在我看来,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很有权威,让我晕眩,试图欺骗他,这令我既疲惫又痛苦。
她和恩佐跳完舞后,就再也不喜欢任何其他男人了,我觉得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我想,她应该记下了那段无与伦比的爱情里的每个细节,或许和我跳这支舞时,她脑海里也在不断重温当年的每一个瞬间。和她跳完舞,我觉得很兴奋,连我也想这样爱一个人了,一见钟情,全心全意去爱。她对恩佐的记忆如此强烈,甚至连她骨瘦如柴的身体、她的乳房,她的呼吸都能传递激情,我的胃里感到一阵温热。
为什么我父亲爱上了他好朋友的妻子?在我看来,他对她不是一时迷恋,而是用一种处心积虑的方式爱到了现在。而科斯坦扎,她那么优雅,那么有教养、热情,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我家的常客,她怎么会在我母亲的眼皮底下,侵夺她丈夫十五年?马里安诺和我母亲一直都认识,为什么他最近才偷偷在餐桌下用脚踝夹住我母亲的脚踝,还不经我母亲的同意?这件事已经很清楚了,母亲坚决地向我保证过,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在成人的世界里,在这些通情达理、满腹经纶的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退化成了这么不可信的动物,简直比爬行动物还要低级。
关注的一位小说作家推荐的,一个忧郁的侦探寻找自我的故事,我联想到《极乐迪斯科》,以为自己会喜欢,没想到读起来很辛苦,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昏昏欲睡。短期内不会再读这个作者的书了,虽然知道是赫赫有名的诺奖得者,但是口味不同不必强求。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行文风格。
在我看来是绝对的佳作,值得每个人好好读一遍,我自己在外面读完,哭到不能自已,躲进厕所里又哭了半个钟。很难跟没读过的人形容它的好,计划给身边的朋友都送一本,我也一定会重读。
而且它在我这里地位已经超越了《三体》,不过二者除了科幻题材外,其实没什么可比性,三体叩问人类的命运,阿尔吉侬叩问个人的命运,但对真理和爱,二者都给了最高的礼赞。
这本虽然可被划分为科幻,但是与绝大多数科幻作品的感觉差异很大,其科幻背景的“科”主要是心理学(总体来说是很软的软科幻)
作者更为出名的作品是《二十四个比利》,他很擅长创作心理学背景的科幻故事,也能感觉到他受弗洛伊德学派的影响很深。
卷前语:“有些常识的人都会记得,眼睛的困惑有两种,也来自两种起因,不是因为走出光明,就是因为走进光明所致,不论是人体的眼睛或心灵的眼睛,都是如此。记得这件事的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入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他会认为其中一个人的情况与心境是快乐的,并对另一个人产生怜悯。或是,他可能想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柏拉图《理想国》
我走了很久的路,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害怕。我第一次看清他们不是神,甚至也不是英雄,只是两个烦恼着要从工作中获得某些东西的平凡人
现在我知道上大学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理由之一,是去了解你以前一直相信的事情并非真实,而且任何东西都不能只靠外表来决定。
“不要在意那个,”她坚持说,“你已经开始看清与了解事情。”我们穿越广场到第七大道时,她挥着手臂来遮挡周遭的霓虹灯与炫光。“你逐渐能看清事情表面底下的东西,你刚才说每个部分都必须属于一个整体,那就是很好的见解。”
“但情感上你也在改变中,在特别的意义上,我是你在这方面真正意识到的第一个女人。直到现在为止,我都是你的老师,是你会寻求帮助与建议的人,你必然会觉得爱上我。你应该多认识其他女人,给自己更多时间。”
“查理,你的智慧愈高,问题就会愈多。你智慧上的成长很快就会超越你情感上的成熟,然后你会发现随着你的进步,你可能会有很多事想和我谈。我只是要你记得,当你需要协助的时候,这是你可以来的地方。”
我的内在却有个声音在对我大吼,告诉我不是如此。我是个人,在接受手术之前,就已经是个人,我必须去爱别人
“查理,你让我惊讶。你在某些方面进步飞快,可是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却还像个孩子。我不能帮你做决定,查理。你要的答案不在书本里,也不能靠别人来解决,除非你想一辈子当小孩。你必须在自我内部找到答案,感受到该做的正确事情。查理,你必须学习信任自己。”
“如果你读圣经的话,查理,你就会了解,人不可以比上帝要他知道的懂得更多,人不可以吃禁忌之树的果实。查理,如果你做了任何不该做的事─例如,和魔鬼或某些东西打交道─也许现在摆脱还不算太迟。或许你还能回复到以前善良、单纯的那个你。”
“要有耐心,别忘了你已经在几周内完成别人要一辈子才能做到的事。你就像一片不断吸收知识的巨大海绵。你很快就能把事情联结起来,然后你会发现,所有不同的学习世界都是相关的。查理,所有层级就像一个巨大楼梯的梯阶,而你会愈爬愈高,看到愈来愈多周遭的世界。”
我体会到自己对艾丽斯的感情,已在我的学习浪潮冲刷下逐渐倒退,从最初的崇拜消退成爱情、喜欢、感激以致某种责任感。我对她的混淆感情抑制了我的发展,也因为害怕被迫自己摸索,不想独自漂流而紧紧地抓牢她。但伴随自由而来的,是种忧伤的感觉。我想和她恋爱,想克服我对感情与性爱的恐惧,想要结婚、生小孩,并安定下来。如今,这已经不可能了。艾丽斯和我智商一百八十五时的距离,竟和我智商七十的时候一样。
“我太过投入在思考、阅读与自我挖掘,努力想去了解我是谁,手写的程序太过缓慢,让我不耐烦记下自己的想法。我听从他的建议学习打字,现在已经每分钟可以打七十五个字,这样写起东西快多了。”“斯特劳斯再次提醒我,讲话与书写都应该力求简单与直接,好让别人能够了解。他要我注意,语言有时是一种障碍,不是通路。说起来很讽刺,我现在竟然是落在智识藩篱的另一边。”
“总有一天,我将可以完全控制我的回忆能力,不仅用以探索整个过去的经验,也可以触及心灵中尚未开发的能力。”
他和其他人犯下同样的错误,他们嘲笑弱智者,因为他们不了解对方也是人类。他不能体会,我来这里之前就已经是个人。我正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憎厌,不要凡事不耐烦,要懂得等待。我猜我正在成长……
“学习是件很奇怪的事,走得越远,越知道自己连知识存在何处都不清楚。不久之前,我还愚蠢地以为我可以学会一切事情,掌握世上所有知识。如今,我只希望我能知道知识的存在,了解其中的沧海一粟。我有这样的时间吗?”
“他们两个都是骗子,他们假装是天才,宣称能为黑暗带来光明,但其实只是盲目工作的普通人。为什么每个人都说谎呢?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名实相副”“但他把整个生命都放进去了。他不是弗洛伊德或容格,也不是巴甫洛夫或沃森,但他做了些重要的事,我尊敬他的投入与奉献,尤其他只是个想要做些伟人事业的凡人,而那些伟人都忙着制造炸弹。”
“我只是觉得你实在进步得太快,”他说,“你现在拥有绝佳的心智,几乎深不可测的智慧,你目前吸收的知识,已经比绝大多数人在漫长生命中所能累积的更多。但你的发展很不平衡,你知道很多事,也看清很多事,但你没有发展出了解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我可以使用这种字眼的话,就是容忍。你说他们虚伪,但他们何曾宣称自己完美,或者是超人?他们只是凡人,你才是天才。”
今天我做了场奇怪的反理智狂欢。如果我敢的话,我大有可能喝醉,但有过与费伊的经验后,我知道这太危险了。所以,我改去时代广场,沉浸在一家家电影院里,从西部片一直看到恐怖片,就像过去一样。每次坐下来看部电影,就会觉得遭到罪恶感谴责,然后中途离席,但接着又逛进另一家电影院。我告诉自己,我只是想在虚构的银幕世界中,探寻我的新生活中欠缺的东西。
我今天学到一些东西,就是必须停止像小孩一样不断为自己忧虑,不是担心过去就是挂虑未来。让我为别人贡献一己的心力。我必须运用我的知识和能力,在增进人类智慧的领域上耕耘。谁能比我具备更好的条件呢?有谁曾在两个世界都活过呢?
孤独让我有机会好好阅读与思考,既然过往的记忆如今再次涌现,刚好可以让我重新发现自己的过去,找出我究竟是谁,或做了什么事。如果情况真的会转坏,至少我已经做了这件事。
“我见过酒醉后变得快乐、忧伤、想睡或性感的人,可是从来没看过像你举止那么古怪的人,还好你不常喝酒。噢,天哪,真希望我有台摄影机,一定可以把你拍成很棒的短片。”
“寒冷、灰扑扑的感觉笼罩在我四周……一种认命的无奈感。人们绝口不谈复健、治疗,或是把病人重新送回世界,没有人谈到希望。那种感觉就像活生生的死亡……或是更糟,根本不曾充分活着与了解。灵魂从一开始就在枯萎,并注定要对着每一天的时间与空间凝望。”
我有如脑袋一侧挨了一拳,竟然记不起必须做什么。那种情况就像我一直清楚看到心灵黑板上呈现的东西,但当靠近想读个究竟时,一部分的内容已被擦掉,剩下的部分却拼凑不出意义。
难怪我们的相处是那么容易,因为那只是肉体关系,与艾丽斯的结合却是一种神秘。我倾身向前亲吻她的眼睛。艾丽斯现在已了解我的一切,也接受我们只能相处短暂时间的事实。她同意,当我要她走的时候,她会离开,想到这点就令人痛苦,但我猜想,我们拥有的已经比多数人一生中找到的更丰富。
我想到如果我继续阅读与学习新的事物,即使我不断忘掉旧的东西,我还是可以保留一些智慧。我现在搭着下楼的电扶梯,如果我站着不动,就会一路降到底部。但如果我开始往上爬,也许我至少还能维持原来的水平。重要的是,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继续往上移动。
“我知道你主要是基于对人性的爱而投入这项实验,但你仍然有你的生活可过,我们并不属于相同层级。我在往上攀升时经过你的楼层,现在我在下降途中再次经过,但我想我不会再搭这部升降梯。所以,此时此刻就让我们相互道别。”
“还有: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
分类标签🏷️:亚文化、摇滚乐、音乐、独立艺术、politics、科普
目录:
辑一 一九六〇年代
第一章/六〇年代:摇滚革命的原乡
辑二 一九七〇年代
第二章/华丽摇滚:一场艳美的情欲革命
第三章/朋克摇滚:底层青年队的愤怒与暴动
辑三 一九八〇年代
第四章/当摇滚与政党挂钩:从“摇滚对抗种族主义”到“红楔”
第五章/是反叛还是虚无:从伍德斯托克到“四海一家”
第六章/“警告父母”:流行乐的言论自由战争
辑四 一九九〇年代
第七章/走向黎明:如何歌唱生命之歌?
第八章/英国第三条路的背叛
第九章 /愉悦的政治:锐舞时代的反叛之舞
第十章/“撼动选票”:以音乐进行组织动员的典范[1]
第十一章/War Is Over?战争与反战歌声结束了吗?
第十二章/反思全球化:新世纪的摇滚行动主义
第十三章/尾声:告诉我们真相!”
附录一/张铁志VS马世芳:音乐写作的两个“借口”
附录二/张铁志VS贾樟柯:你能独立吗?”
到底什么叫独立?我们为什么要独立?独立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说独立电影、独立音乐、独立书店、独立媒体、独立知识分子,到底是独立于什么东西呢?我认为独立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
从个人来说,尤其是创作者,要维持独立性,首先要维持创作和思考的尊严,以及想象力的开发。如果我们为了市场媚俗,或者被权力收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创作是因为我们知道有一个成功的东西,知道能讨好市场,知道这么做就会获得多少利益的话,那么很显然我们会在思考上懈怠,并降低更多想象力的可能。
从社会来说,我想举几个例子,比如独立音乐。并不是说独立音乐好听,主流音乐比较难听,其实不一定。独立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这个社会有更多元的声音,而不是说只有一种音乐的可能,一种美学的想象,是希望这个社会能更众声喧哗。所以我觉得维持独立音乐的土壤是重要的,让这个世界上有更多不同的声音出来。同样,独立电影的存在表明不是只有一种主旋律电影,不只有好莱坞或者商业大片这种美学。唯有各种独立电影的存在,我们才会看到电影具有不同美学创造和想象的可能。
……
我自己比较诚恳地反省,我也会有这样的焦虑,前些年在台湾写了比较多关于独立,甚至批判性的东西,写着写着慢慢有越来越多的媒体约稿,现在为主流媒体写很重要位置的社评文章,甚至进入了主流媒体内。有很多朋友会质疑:你过去批评主流媒体,现在却身入其中,这算什么。可是对我来说,我觉得重要的是种精神,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写文章不管媒体是否有限制。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说你能独立吗,与其要问你能独立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个体制要多元的声音出现,而不是一元的美学、一元的想象、一元的声音,不论这个一元化是来自政治体制的强迫还是商业体制的收买。
贾樟柯:独立重在坚持真实的自我
现在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焦虑,往往认为独立艺术,无论是独立音乐,独立电影,还是独立文学,都存在双重距离,一方面是跟主流意识、主流权力的距离;另一方面是跟商业习惯、商业要求的距离。独立作品在世俗的数字面前显得非常“可怜”,比如它的发行量、它的票房、它的关注人数……我听到最多的是质疑的声音:分享这些艺术的人非常少,它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中国十几亿人口,一本小说才印三五千册,一个电影只上映一星期,大概才一两万人观看,唱片才卖五百张,这样的艺术为什么要做下去呢?或者说做这样的艺术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所说的“坚持独立性”的最大挑战,它背后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实用主义。
贾樟柯:这几年很明显,主流文化要求电影成为一个服务性行业:你一定要让我笑,或者你一定要让我哭,电影人反过来会说我一定能让你笑,或者一定能让你哭。整个商业文化变得非常糟糕,演变成一种惰性,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只满足我单方面的、最简单的、本能的要求就可以了。比如,笑的要求、哭的要求、打打杀杀的要求、感动人的要求,形成了一种惰性文化。反过来说这时候为什么需要独立电影,甚至为什么需要那些艰涩的作品?看不懂是很好的事情,比如我看《似水流年》就稀里糊涂的,但它为我提供了让我思想运动和感情拓展的机会。这是我们需要独立艺术的理由,它尊重你作为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主体,你需要用强大的主体意识投入到电影里,它不会让你越来越懒惰,最后到丧失思维能力的地步。这也就是为什么独立艺术境况这么难,但我们还需要做它的重要原因。
作者的观念既悲观又积极:悲观在于他不认为所有人都有爱的能力,因为他将爱定义为是一个有门槛的艺术,他认为大部分人爱的能力停留在一个低幼的状态,却不努力去提升;积极在于他认为只要有主观意愿,人人都可以学着掌握这门艺术,一个人通过自我实现,最终也能达到可以自由地创造爱的阶段。
本身是总之是分量很重的一本书,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会造成灵魂冲击,起码对我来说是的。不过我也不会把这当作爱的圣经,毕竟爱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它可能有一千一万个面向,但这本书所代表的一种积极的态度,起码可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面。
这和弗洛姆其他的理论有一致的基础,比如他认为健全的人格即有创造倾向的人格,这种人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智和力量,为社会创造财富;在爱的问题上,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善于关心、了解、尊敬别人。
这一面对我个人来说意义深远,我每次读包括这次整理,都会接收到启示,:要做自己的主人。我是桌上的一个棋手,而非一个棋子。我本身是一个日趋完善的人,我不必须等待一个所谓的“另一半”。我的个人发展是第一要义,我要为此负全责,只有我成长中为一个健全的人,我才有能力去爱身边的人、才能去去为社会做贡献从而创造价值。人大可以找很多借口,说太爱某人了所以放弃了喜欢的工作、说忙着赚钱所以没时间读书学习,这里面有多少是在逃避自我超越的义务呢?(这里又绕回弗洛姆另一本书《逃避自由》,他认为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因为他们做的很多选择恰恰是在逃避自由)
不过很难受的地方在于,跟很多艺术一样,理论高高在上,而实践寸步难行,虽然四章中的最后一章“爱的实践”占比不小,但是回到现实还是不知道怎么处理眼前一件小事的沟通,和父母和朋友也不见得能一直保持和睦。弗洛姆写这本书时已经五十岁了,而他和另外一名心理学家卡尔霍妮也由亲密到不欢而散,让人感慨爱之艰深。而他提出的实践也是一些原则,如纪律、集中、耐心、谦恭、克服自恋、保持理智,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的事情,都是一辈子需要坚持的事情。但这还算可信,因为我相信没人能有具体的秘诀,念个魔咒就解决问题只出现在魔法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要得到任何珍贵的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通往爱的道路也有且只有一条艰巨的长征之路。
目录: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如果爱情没有第三个要素: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爱情一要素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譬如: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上帝回答说:“你为那棵一夜长、一夜死的树惋惜,虽然你既没有栽活它,也没有关心它。为什么我就不能惋惜尼尼微城内那十二万好坏不分的居民和那许许多多的动物呢?”上帝向约拿解释道,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劳动的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在孩子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条通向知识的捷径。孩子随手拿起一样东西,把它弄坏,以便认识这样东西。譬如他抓到一个蝴蝶,就很残忍地把翅膀折断,他要认识蝴蝶,迫使它交出自己的秘密。在这儿残暴有一个较深的动机:那就是希望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只有爱情才能带给我知识,在结合的过程中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无论在资本领域,还是在劳动力领域,个人的主动性被官僚阶层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独立性,依附于庞大的经济帝国的官僚阶层。……资本集中带来的另一个决定性特点是劳动组织的特殊形式,这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之一。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个人失去了个性,而成为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现代资本主义中个人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协调工作的人。这些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预测……
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
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这种病理学有许多个性化的形式,其结局都是自觉地受苦……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觉地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