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下作者Brandon Sanderson何许人也?
美国奇幻业界喷字机,笔耕不辍二十载,差一点就著作等身。(别误会,只是因为他1米95的身材而已)
三界宙大系创始人,作品架空整套宇宙,横跨无数星系,《迷雾之子》《飓光志》等主世界作品火爆外网,Goodreads评分居高不下,还有很多单行本不断填充星系规模,想象力爆棚毫不夸张,堪称最受读者欢迎的奇幻爽文作家。
众筹领域的人间行走,一句“疫情两年我偷摸写了四本书”震撼全网,靠写书疗愈自身的脑力灵修客,超4000万美元的作品筹款,开创业界新玩法,读者用脚投票告诉大家什么!叫!卖座!
奇幻与科幻领域的通壁人,只靠“真、善、会写打戏”一套宇宙秘籍通吃万千读者芳心。
本篇书评摘自鄙人的豆瓣书评,三合一版本,总长近万字,因为一时兴起不免掺杂一些个人偏见,同时也难免有些繁复累赘之处,请各位海涵。另外,因没有找到太合适的配图,也不想文字太干瘪,搭配了一些本人自制梗图,不喜勿喷。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Jojo的奇妙冒险》
歌颂人类勇气的作品恍如恒河沙数,对于幻圈作品来说简直更是老生常谈。勇气打破固步自封,勇气改变世界格局,勇气为人生打开新的际遇,新的窗口,总而言之,任何全新的力量体系都是要借助于勇气这种人类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但很遗憾,对于青少年勇气的歌颂,在文学作品中却很难落地。首先,青少年所谓的勇气可能更多体现为愣头青一般的瞎撞,反而是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小大人做派或许能更受成年读者青睐。他们算无遗策,头脑冷静,一步一个脚印,与同龄人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描写青少年勇气的火候难以把握,大脑尚未发育健全的他们遇事冲动、不计后果、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种种比较刻板的印象常会局限作者们的创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小说这种形式,人们反而更青睐于漫画对于角色少年感的刻画与表达,那种喷薄欲出的野心,那种张扬肆意的狂妄,在漫画分镜中可以用特写加以更丰富的滤镜展现。
但显然桑胖就用YA向的科幻小说,交出了一份丝毫不亚于少年Jump的勇气热血漫文,aka夺取群星。
本书(第一本)最核心的矛盾,其实不是什么外星人与地球人,挑战军和克雷尔人,更不是缺陷与天赋,反而是关于懦夫的自省。序章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贯穿了整本书的全部脉络。主角在动辄得咎的极端境遇下,无论什么事情,做不做,怎么做都会面临是否会被评判为懦夫的灵魂拷问。这拷问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而这连篇累牍的懦夫拷问恰恰是助推本书勇气过燃的导火索。所以在我看来,懦夫自省就是全书的书胆。
成年人的世界里总会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听起来很合理,很正确,很客观。可青少年真的有机会了解全貌吗?尤其是在书中这样一个相对极端的生存环境下,青少年抢着为人类自强而努力,在誓要登上太空夺取群星的群体梦呓不断照耀和加持下,加之主角独特的家庭成长环境就容不得她有任何了解全貌的机会。这时候不趁着勇气还在博一个未来,难道还要忍气吞声去当藻农吗?(并没有不歧视相关职业者的意思)
其实全书看下来,让我很惊讶的是,桑胖的情绪管理还真挺到位的,是之前三界宙和其他作品中所没有达到过的流畅程度。之前的作品,桑其实相对比较工于算计,为了世界观的严谨和整体性牺牲了不少本该冲过头的潜在油门。但本书中,这类油门都被踩到底了,主角在被怯懦与勇敢裹挟着横冲直撞的时候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莽莽撞撞,经常是过头一点之后,又马上不及一点,磕磕绊绊地前进,来回波动的范围恰好也属于对青少年来说可容忍的范畴之内,发展的主线也很符合学生的身份特征。主角说话的错漏、办事的无脑都给贯穿全文的情绪主线不时添柴加火,让怯懦与勇气的抉择显得更加掷地有声。
而怯懦本身的处理也是有层次感的,从最开始受到父亲的影响,保持着对信念的一腔热血,到后来同伴的折损、离场、退却,包括时局真相的逐步展开,都让主角对于勇气刷新着理解和认识。都说要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莽撞的热血少女在信念动摇过后的最终抉择才是更具含金量的人类赞歌。但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与事件的沉淀和捶打的,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是全书最亮眼的部分之一。对于懦夫概念的捶打和内化是相对润物细无声的勾勒,随着冲天小队和读者的逐渐熟稔,主角的懦夫感也在随之成长,这其实是身而为人的情感自然蔓生的结果,而恰恰是这种潜滋暗长将读者也粘连在了一起,从而使撕扯的勇气更加具有野蛮的视觉冲击力。
如果说主角的内省部分是本书的华彩篇章,是构成勇气塑造的坚实内核,那么桑胖同时还为这层内核增添了相对饱满的果肉,就是社会环境的同步内省。
主角的价值观并非一天养成的,需要整个社群环境不断地群策群力,尤其是相对逼仄的极端环境,会自然而然诱发出更加极化的观点占领社会高地:保命还是保机。
在我读过的作品中,探究人本主义、极具人文情怀的作品是占大多数比重的,包括桑德森自己的飓光志,一句生先死就已经把人性的光辉刻成大旗随风挥舞了。在本书中,其实桑胖反而没有给出特别明晰的判断。到底人和机,命和环孰轻孰重,还真的是值得有一番深思熟虑的。
主角在极其特殊的家庭背景的桎梏下,依然会产生左右摇摆,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刻,还是有个左右逢源的念头在不停闪烁,这都是非常合理的。整个环境下,人多还是机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第一部虽然叫夺取群星,但本质意义上是夺取上升环而已。人机合一才是夺取群星的基础,而根据这一点,那么人本主义似乎也未必就在社群中能获得压倒性的优势。相反,根据书中的描写,反而是牺牲主义情怀占据了叙事的主导地位。保命和龟缩会为人所不齿。在这种社会潜意识的诱导之下,一方面加剧了主角心中关于怯懦情绪的天人交战,而另一方面也催化了冲天小队更有效率的裂变、减员、解体,对情节是有助推作用的。
但其实桑胖在很多社会关系的描摹和处理上,还是趋于一切从简的写作手法,尽全力给主角的自省环节带飞后,很多配角的处理就相对略显工具化了。当然,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主角的冲劲不掉,保证读者的兴头不减,也保证情绪的连绵不断。但对于我这种非情绪类读者来说,是希望能有更丰富的诠释的。
因为这部作品(第一本)的敌人,自始至终相当于没能出场,或者说停留在一个比较概念化的范畴,更多还是主角和自己的内心在搏斗,所以此刻周围人群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同行伙伴的判断就非常能影响战局的表现了。也正因此,我个人觉得从铁甲到科布等外围配角的价值塑造其实可以更进一步,当然停留在目前的段位也是完全恰当的。
对于青少年主题的作品来说,绝大多数都不会避免爱情的介入,至少是会内置一些懵懂的春心、小鹿的乱撞之类老掉牙既视感情节,很多甚至拿来当作非常核心的塑造内容来展开,但时代的变化也非常迅猛,如今搞事业的女主显然能收获更多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么看的话,这个设定很讨巧,当然桑胖也并非为贴合热点故意为之。本书的实际情况是,女主连自我认同都难以完整构建的情况下,如果让她贸然走入任何的情感羁绊,反而会有损角色的气质与冲劲。
况且,女主的客观条件,被放逐一般的生活条件,也不太支持任何柔情蜜意的生长。加上还有1号爱宠蘑菇机和2号爱宠末日虫的双重加盟,吸引眼球,很难说她是否还有闲工夫去谈点别的。不过,斯萍虽然没有产生爱情的联结,但友情的发酵确实非常朴素而自然的,是日久生情的结果。当然桑胖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塑造上并不算长项,所以也就不展开了,只能说中规中矩吧。
其实桑除了以情绪代替情感来燃着本书之外,大部分情感塑造更多还是暗暗集中在了父女身上,因为这是主角自我价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成了主角赖以生存的情感依托。桑胖对父亲的刻画笔墨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停留在主角的回忆中,但点到为止的刻画反而更容易引人遐想。整部作品的情感向描述显然不及很多吐槽向幽默来得有趣,但即便是不出彩,也必须承认这是构成主角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和当今很多锐意进取的作品一样,为了大女主的存在而忽视了一些触手可及的情感联结,偏向一意孤行,结果很可能是非常有损于完整而全面的角色构建的。
桑胖在设定上的功力几乎人所共知,而这本书能够老老实实按下不表,以情绪作为推动力来引导谋篇布局,可把桑憋坏了。尽管如此,在结尾雪崩处主角家人一连串“痛说革命家史”的自爆行动还是陷入了桑胖惯有的解释怪圈之中,但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试图强行把故事背景解释个大概显然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即便桑胖也不太可能做到。
因此,结尾的转折和引申不可避免显得有些生硬,因此对我个人来说,本书还是没能拿下五分的终评,即便是对于定向YA的作品,也只能说是差之毫厘的遗憾了。
总结:快快快!冲冲冲!斯苹战士在行动!驾驶飞驰的……(对不起串台了)
这部作品读起来浑然通畅,非常具有日漫的画面感,甚至能在脑海中把关键的中二台词与分镜一一绘制出来,读起来时有血脉喷张,忍俊不禁之感,也有一些让人喷饭的幽默笑话,不知道这种不上不下的尬幽默算是好还是不好,文中甚至包含引用孙子的点睛之笔,整体阅读的愉悦感还是给得很足的。
真正的战士不需要剑。——《冰海战记》
对于少年漫作品来说,一个近乎永恒存在的母题就是战斗,因为战斗能奉献精彩而又华丽的视效场景,对于漫画受众群体来说拥有最直接的吸引力。可若是把酷爽战斗看作少年漫的核心要素,那么战斗的意义就往往是整部作品是否成立的灵魂要义。
所有的热血漫都不会放弃探讨这个母题的机会,同时根据作者的看法和布局拆解成迥然相异的众多子命题来详细阐述,进而对这个古老的话题诠释出独属于自己的意义。少年漫读者看似容易热血上头,激昂慷慨,活力十足,但若是无法向他们交付足够切中肯綮而又为主角量身打造的战斗下去的理由,永远不会有忠实的粉丝为此而买账,也不会刺激他们踊跃成为自来水在线上线下用爱发电口口相传。
那么如何找到战斗的意义呢?无论你偏好哪种答案,我觉得其实还是要以诚相待,以情动人。真诚是永远不会被辜负的,无论被市侩和犬儒涂上了多少层浊世的污垢,它依然会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但是,真诚固然可贵,对真诚感情的合理表达也同样不可忽视,这关乎作者对于目标读者群体普遍欲望的把控以及收束作品并恰如其分地推进铺排的功力。
在上一本书中,我本以为斯苹最后找到了战斗的意义,可后来发现,不对,她只是找到了战斗的方式,以及战斗的勇气,但说意义还为时尚早,因为她对于即将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依然所知甚少。那么作为大女主爽文夺取群星I的续作,本书能否交出满意的答卷,帮主角找寻到战斗的意义呢?
很遗憾,还是不能。不仅如此,作为读者的我读到本书结尾的那一刻,甚至对于战斗的必要性产生了些许质疑,这显然并不符合作者想要达成的初衷。饶是如此,本书依然有着基准线以上的独属于桑德森的解密式剧情展开。但是,对于战斗这个传统命题,桑的解构和表达在我看来只能说差强人意。如果说第一本我愿意给出4.5星的评价,那么第二本starsight很遗憾只有3.5星,虽然综合还是四星,但个中感受已经全然不同。
本书的一开头,斯苹就像交代后事一样被作者在强逼之下草草处理了些许和前书的连接之后,便匆匆忙忙纵身跳入虚空,作为卧底去展开新的人生了。这里先不讨论这种结构性安排的弊端,先说来到星景后的故事。
这里的故事占据了全书中至少五分之四的篇幅,我们从标题也可以看出,这里作为至尊同盟的重要立足点,已经被作者锚定为展开全新视角的宇宙级舞台。那么这样恢弘庞大的舞台,将在作者的精妙布局下上演怎样的故事呢?
按照我个人对桑胖的理解,星景的叙事流程是旨在向读者展示一个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族群聚居地,在将如同过街老鼠一样的人类彻底客体化、害虫化之后,着重体现人外世界呈现出来的原生态处事逻辑和行为规范,这样和前书人类自强不息的拼搏图景互相映照,形成较为鲜明的对立关系,同时让主角夹杂在其中,沐浴到不同体系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冲击,进而夹杂在其中寻找战斗的意义,也顺便挖掘自己身上存在的秘密。
这对于YA作品来说,已经绝对算是够深刻且非常有讨论点的行文展开了,那么桑胖有没有如他所想完成了这个异星多文明的人外塑造计划了呢?我只能说,既有,也没有。
在本书中确实出现了几个头脑风暴出来的的异星种族和与之相配的独特生态位,并且在作者的驾驭下,他们还和主角成为了战友,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那种种族差别带来的震撼感,尤其是斯苹在无法自暴身份的前提下所不得不体验的违和感,与人类之间的疏离感。本书也确实表现了非人类种族对于人类如小强般的厌恶,排斥,避之唯恐不及,以及众多种族对于人类态度的细微分野。本书还甚至成功将外星种族所惧怕的探究者的存在从聚光灯之外逐渐拉近读者的视野,让读者惊呼如克苏鲁般的恐怖之物竟然真的存在并且切实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以上说的内容作者全都做到了,而且手法很娴熟,各类重点信息的渗透也很有章法,那么为什么还要说他没有完成计划呢?
因为最重要的故事结构安排,桑胖竟然还是沿用了前一本书中属于人类思维的飞行员学院的底层架构而展开,从一正一邪两位“教官”的设定,到几位有个体特色及背景故事的同窗“好友”,再到从模拟探究者飞行学院到直面敌人的拟真-真的转变,几乎全盘复刻。
尽管桑在关键“教官”和“学员”的设定上带入了新的内涵,新的宙际关系,但这依然不能算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跨星系级别的人外lore的颠覆性架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在对于人外-人的态度处理上,可以有比共存还是毁灭更具颠覆性和信服力的新式表达,而且既然选择了客体化的路线,那么不妨更大胆一点,彻底摆脱人类的叙事结构,而不是在战或者不战的圈圈里左右横跳,更复杂化的表达恰恰应该是桑胖所擅长的要素,也是在三界宙中不断惊艳读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本书,这一套人外lore却完全落入了老式观念二分法的窠臼,甚至还没有达到上一本靠情绪引领一气呵成的爽快度。
还是要重复之前的话题,宇宙级别的至尊同盟,可以判别各种族智慧等级,可以利用超空间行进选择从属的文明中心,该是何等胜景呢?
这两位近乎煽动者和安抚者的设定,甚至仿佛是从迷雾之子直接腾挪过来的一样,同时暴露了桑对于人物设定上一个惯常的劣势:不写无用之人。
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果一个作家笔下所有的角色都会被派上用场,难道不证明其草蛇灰线,绵延千里的精准把控力吗?可如果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作家笔下没有无用之人,那么他的作品就将如机械般精密,严丝合缝,层层嵌套,没有任何的冗余空间,事实上飓光志系列也恰恰是这么做的。
可本书并没有足够的篇幅来给桑展现精巧的构思,绝妙的嵌套,周密的布局,这就导致桑为了叙述上的简洁明快,砍掉很多和大主线无关的旁支末节,致使这本书里诺大的星穹,结果叫得上名字的只有稀稀拉拉的小猫三两只而已。而且绝大多数种族对人类的复杂看法、甚至包括种族存续的生杀予夺,就全部都寄托于和主角朝夕相处的几位族代表之手了。与其说桑德森描写了几个在宇宙中开枝散叶的人外种族,不如说他重点搭建了几个如RPG特定种族自用角色的NPC,甚至他们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还远不如游戏中可能会表现的。
包括对于探究者自身的种族塑造,也有类似的空心问题。虽然主角在本书中对于探究者奥秘和自我能力同步觉醒的情节安排都属于一个技法上来讲相对自然的过渡期,斯萍的认知在逐渐深化、立体,但最后送走探究者的那一下过于简单粗暴,还是让之前的谨慎布置都有一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对于读者所带来的冲击不亚于《钢铁心》的结局。
第一本中靠着得天独厚的情绪优势大放异彩的斯苹,不应该忘记她冲天小队的几位战友,同样,作者也不应该忘记。经过了死亡、退役等各种现实因素的层层筛选,读者终于才对幸存下来的几位队员勉强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这种感觉是需要在后续作品中不断打磨、提炼,才能转化为读者对于小队成员不可割舍、不离不弃的情感。可就在这份感情在劫后余生急需不断升温加火的紧要时刻,桑胖却选择了扔下这些用了一本书的时间才积攒好的情节拐,转而奔向了全新的赛道,这对于读者来说不亚于遭受了一次较为直接的遗弃行为。
显然,我可以理解桑胖把这本书定义为单线大女主爽文,因此从任务逻辑上讲,对于女主的塑造是第一位的,而女主的自我能力、价值、认同、战斗意义等等因素都需要放置在一个比岩屑星更广阔的空间中去烧灼和历练,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原先的小队成员在助推方面就明显有点后劲不足了。就仿佛阿波罗计划中不同阶段的助推器一样。到了星景世界,原先的小队作为助推点火器可能已经力有不逮,桑胖没有办法在保障队员人物弧光成功塑造的前提下展开应有的故事情节,所以他做了一个相对比较聪明的选择。与其拖拖拉拉,不如快刀斩乱麻,尽快让无关的配角暂时搁置,不去讲述他们的爱恨情仇,战后重建,也不去描述本该续写的政治局势变迁,可能这方面桑胖确实也有点难以为继,所以他换了个视角,重新打了一座豪华迷宫,让玩家从头探索。
但故事不是游戏,桑可以按照游戏的方式来调整设定,安排剧情,但读者的情感流动不是离散的,不是可以跃迁的,而是流动的,连续的,同时又非常容易干涸的。如果不能让这份情感有恰当的归属,那么作品本身的价值就会被无形地削弱,无疑这是我们彼此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虽然说了很多,似乎没什么太好的评价,但这本书依然好到足够让你读下去,除非你不想看到舌灿莲花的幽默怪杰M机器,还有先打再聊的冲动少女旋转杀。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星景好就好在它站在了前书的情绪基调上,能吊起足够的胃口,坏就坏在它没能延续这种好胃口。
不管多么痛苦,也不要逃往轻松的一边。——《鬼灭之刃》
桑德森的轻系列作品惯常的套路是:卷一震,卷二闷,卷三设定玩命喷,卷四找补带扎针。到目前为止迷雾之子系列和塞托宙基本都是遵循这个套路,当然如果谈到飓光志又是另一回事了。这本作为上天第三本续作,其实没有建构什么新式谜题,或者新式反转,桑胖把全副精力都用在了将无处这个比较概念化的场所设定全部铺开上面。
话虽如此,但是少年漫的风格依然得到了延续。前两本聚焦于战斗的勇气和战斗的意义,这一本反而战斗场面很少,零星的战斗也都是意念交锋大过实际对战,以至于桑德森对于短打描写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尽管如此,本书的主题却选取了少年漫除战斗之外的另一个母题:旅行,完整一点叫做成长旅行。
严格来说,本书甚至可以算作一部公路片,出场的人物相较三本书来说是最少的,而且很多都是老熟人返场。情节方面也是基本一眼能望透的,长线任务没有任何的变动,直到本书的末尾都没有迎来任何反转。那么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本书就算失败了呢,我个人觉得正相反,这本书虽不及第一本,但却较第二本贡献了更多的诚意,这是桑德森直面青少年困境的一种撞墙式写作,我个人可以给这本书3.8分左右。
在对于青少年冒险经历的描摹中,有两种写作方法能完成迫使他们成长的目的。其一是渲染前路的苦难与荆棘,借此强化主角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气魄,当然挫折本身要适度,恰好能让主角成长而不是成盒,这是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选取的角度,即正面突击。本系列写得最好的第一本也恰恰是沿用了这个套路。还有另一种写作方法就是加大主角的机会成本,增强外部世界或者说非线性选择带给他的吸引力,进而对主角或者主角的团队产生足够散伙各奔东西的诱惑力,从而将青少年置身于成长的十字路口。第三本就采用的这个角度。
这么写的话最大的难点就是该如何塑造这个鸡犬相闻的桃花源,该如何建构这个能对本来已经坚持了整整两本书的执念产生超强离心效果的绝妙体验场景。桑老师选择的做法很讨巧,就是先让你尝一尝。
我个人认为本书最精彩的段落基本就在全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是真正的冒险体验所带来的简单直接的快乐。我甚至希望作为主角之一的切特晚一点出现,这样相当于重塑了在多个文学作品中验证过的桥段,一人一狗流浪天涯的美好时光。
眼看着铺排了整整两本书的无处世界在面前徐徐展开,读者又可以畅享新奇的体验跳入眼帘,看着主角在片段之间闪展腾挪,而且这种独处的时光是第一本学园生活和第二本卧底时代都没有机会呈现的。
可随着故事的进行,主角遭遇了海盗团,然后又是冠军大比武,又回到了桑最擅长的叙事节奏中,同时新出场的人外角色较第二本只能说差强人意,人味儿太重。到最后在海盗团的帮助下,主角一路深入,进入了终极决策时刻。
纵观这一本的旅途,可以明显看出前半段比后半段更吸引人,也恰恰因此给读者清晰呈现了哪个选择更舒适,更富有诱惑力,从而加强了最终决断的含金量。可是,有意思的是,并非作者想要这么写,而是受困于笔力所限,他只能相对更好地完成单人/双人探险模式,而对于群像/团战模式的描写功力不够,因而使读者明确感受到了这种差异,而恰恰是这种力所不能及的对比,反而对主题的深化和抉择的困难程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该说是因祸得福呢,还是焉知非福呢。
在本书的旅途中,主角恒定的搭档依然只有M机器,切特为了免于剧透本文暂且搁置。这种长期共生的关系,为人和机器的羁绊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同时也能让读者的情感平稳而又放心地安放在他们两位身上。
对于机器产生意识后应该如何决策、行事、讲话、与人类交流,其实已经面世的经典中有太多的案例了,甚至鉴于GPT近两年的高速发展,在科幻类型文学之外依然有汗牛充栋一般的反思和论述。本书从思想深度和行文精妙程度来说都远无法与树碑立传的先辈们碰瓷,索性本身这是YA作品,并不需要过于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即便如此,桑德森对此主题下的表达效果我依然不是很满意。
M机器兼具内外属性的矛盾感在本书得到了加强,一方面它将人类作为客体纳入相对逻辑化的分析和考量范畴,而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在尝试做人所以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新生的主体性,这从根本上又否定了客观辨识人类的可能性,而在这矛盾之间机器在适应和调和的过程中,会在作者的驱策之下贡献一些桑式幽默,无论读者是否喜欢,它都确实是能支持继续阅读的主要动力之一,从这一点上说它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但结合对于无处历史的不断触摸回溯,将整个探究者的原生故事和盘托出之后,一直作为金手指的M机器能否嵌套进这个和他关联甚密的故事网络之中呢,我个人觉得是有一点吃力的。M机器本身的“人属”特性其实是嵌套于斯苹的主体逻辑之下的,也就是他的决策对象更倾向于“我”或者“非我”。它的机器属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掩盖的,而对于探究者的身份背景来说,这一点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其实归根结底,所谓人机有别,只是一层外壳,桑并没有想讲述机器如何摒弃掉人的属性,或者是接纳人的属性,他讲的从始至终都只有人。
对于这一点,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假想,在我们生活中,和我们过从甚密的那些“密友”或者“知己”,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比M机器更能被我们探知其真实感受。在无法做到像M机器那样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而没有隐藏意图的前提下,这个难度甚至更高。在绝大多数社交场景下,我们能从彼此身上所获取的感受,有一多半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情感的映射,它本身或许并不具备对方内心的个人意志加持,或者说,它的价值也许只是我们自身的映像,或是被放大后的自我感知。
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可以说第三本书的主角甚至只有斯苹一个人。当然,桑德森也许本意并没有想就这方面留下什么独特的印象,所以我的讨论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得不说,在经历了四书之一的Tress中冗长而相对无趣的海盗情节之后,没想到短期内又看到了桑老师对于太空海盗的描写,看来他真是超爱啊。可惜在这本书里,关于海盗的几位新角色以及包括海盗冠军争霸赛的无聊叙述还是没能成为扣人心弦的亮点,反而有拖沓水文的嫌疑。
首先说几位新出场的人外角色,怎么说呢,可以算是卷二复刻版本了,而人外塑造可以说是卷二最突出的亮点了,桑老师拿来自己的主义真的是驾轻就熟,第二本写了人外同时抄了第一本的飞行学院情节,然后第三本抄了第二本的人外同时又短暂复刻了第一本的飞行学院情节,怎么就是毕不了业呢,我的小斯苹?这么想留校当老师吗?
几位人外的描写也非常“人气十足”,思考逻辑,行事作风,语言风格,都和人类一般无二,除了桑老师为他们亲自炮制的一些口头禅和身份特征,比如谢瓦会长的晶石,还有佩格会长的语言,至于外形上则更捉襟见肘,鸟人兽人这种相对而言比较滥俗的形态都登上了舞台了,可见桑老师确实没有在这本书花太大力气塑造配角。
当然,按我个人理解,本书是主角一人的冒险,不塑造也就算了,但第一本的几位金牌配角依然是不见踪影,除了间或和小受气包老公神交之外,基本乏善可陈。
整体而言,诺大的一个宇宙,浩瀚的一片虚空,桑老师自己把路越走越窄,人越写越稀。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做出恰当的取舍,导致写个人探险写不利索,写团队也是平平无奇,这样显得无处仿佛什么乡党组织根据地,只有小猫三两只在打游击,就这本书而言,要么进行更多的内容填充,要么就大胆砍掉一部分篇幅,想必会获得更好的收益。
总结:有探险但不够壮阔,有温情但不够动人,有思考但不够深邃,有解密但不够紧凑。
就这一套夺取群星而言,我愿意评价其为高开低走,很明显第二本第三本基本落入桑式套路常见的范式,相较第一本所带来的勇气和突破,显然是落了下乘。尽管如此,第二第三本也都在某一侧面有不俗的展现,还没有差到会让人弃坑的程度,再说,还有写着写着挤出来的一本大结局值得期待呢。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