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在咱们开篇先做个随堂测验,不去查资料,就靠着大家的知识储备来回答。
大家第一印象,肯定会想到非常多元素,比如说火车、城市、文明、马克沁等等。
接受过咱们社会主义义务教育的同志们,可以很轻易地将牛仔枪手这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职业的消亡,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联系到一起。
某种程度上这样说确实没错,时代发展了,西部变成美国中西部了,没有满地跑的亚瑟摩根到处抢劫了,所以以保护和运输牲口为生的牛仔,也就淘汰了。
但是小浣熊今天推荐的这本书里,提出来了一个非常资本主义的回答方案,作者作为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老美利坚正花旗的学者,人家的角度没有那么宏大。
书中认为,代替了牛仔枪手的不是那些个技术进步,而是一串串能给牛群固定在草场内放牧的铁丝网。
因为在此之前,牛仔不光需要运输牲畜到草场放牧,还需要拴着马扛着枪,住在这种图中的界线营地(line camps)中防止自己雇主的牛群逃跑,但更关键的其实是防止偷牛贼和野生动物的袭击。
为了供养这些武装牛仔人吃马嚼,雇主不光得给他们在草场边界上盖房子,还得付工资的同时提供一整个放牧期小半年的食物。
但是在坚固的四股绳铁丝网,以及更完善的产权法出现后,这帮人就被彻底优化了。
而这也就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拿资本的故事去讲美国人的民族史诗。
大家好,这里是浣熊君,写了好几篇的意识流作品了,今天我们来正经推荐一本书,一起来看《不那么狂野的西部:西进运动中的制度演变》
首先我想说这本书其实是一本经济学书籍,最开始来看其实也是被书名和封面吸引,我以为是那种科普和结构西部片元素的书,毕竟谁好人家没事干会学经济学啊?
但开读才有点肃然起敬,不过我个人觉得,可读性还是有的而且内容也很有趣。
以至于开篇的一段,就有一种西部题材叙事作品,特有的一种徐徐展开的感觉,他讲了一个1892年一个年轻牛仔离开内布拉斯加的老家,前往19世纪末的美国新边疆的故事。
1892年4月,一个寒冷的清晨,彼得·詹森(Peter Jensen)走进丹佛一家马房,给刚买的马套上马鞍。他带上了所有家当,准备去蒙大拿州找个生计。五年前,这个22岁的丹麦裔年轻人离开了内布拉斯加州的家,先后在怀俄明州的夏延、科罗拉多州的克里普尔克里克,以及丹佛工作过。他很享受这种四处闯荡的生活,不过他也知道,若想过得更好,必须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已进入牧牛时代十年之久的蒙大拿东部看上去大有可为。
对于当时的彼得·詹森来说,更西部的蒙大拿州就是非常荒野的地带。
这样的叙事虽然被写的很生动,但其实也是西部题材的套路写法,都不用说那些经典西部片,就算是到了《辐射:新维加斯》的2281年,核战争之后两百年,邮差这种牛仔形象也是以这样一个讨口子求职的身份,来到边疆地带的。
回到书中,彼得·詹森这小伙虽然开始很有志气想闯出一片天,可是刚一出门就遇到暴风雪,差点就连人带马冻死在山里了,但好在一个狩猎河狸的猎人提供了帮助,并且在第二年来到了蒙大拿还找了份牧场的工作。
您要是玩过《荒野大镖客2》最后约翰部分开头的牧场物语环节,就大概知道那时候的生活场景,不过彼得·詹森这哥们确实踏实肯干,工作两年以后就攒下了钱买下了一块草场叫“公牛营”,按照书里的说法,这块地还不是放牧母牛,而是专门养那种配种的种公牛的地界,不论如何人家也算是买房子置地了。
也是靠着这片草场和小木屋,詹森家族在这里是绵延了98年直到21世纪,而这位彼得詹森,恰恰也就是本书的作者之一彼得·詹森·希尔(P. J. Hill)的祖父。
依靠着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祖辈亲历的拓荒运动,这本书开篇就把可读性拉得很高,并且利用着这个故事来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故事中,彼得·詹森在遇到暴风雪的时候,发现自己买的左轮枪实在不好用,直接就给枪扔河里了,这荒野西部的没有枪难道能活?
还有为什么彼得·詹森一个牧场工人,能在牧场主眼皮子底下自己攒钱,然后也可开个牧场?这难道不是呛行市,抢买卖吗?
这本书我觉得有意思也在这里,我们在谈论西部片和西部文化的时候,总会说这是美国人用电影拍出来的民族史诗。
但是不管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神话,还是老美这种顶多一百年的故事,里头都有很多看起来就很扯淡的点,但这些故事哪些是真的扯淡,哪些看起来不科学但实则很符合当时那个时代情况的事情。
本书就会通过经济学和历史文献的角度,给大家还原另一个角度的,也没有那么狂野的西部。
就比如詹森家族的牧场能够在蒙大拿州开起来这件事上,我们可能看过太多周扒皮之类的故事,客观上作为地主老财,不管是哪国的地主都是希望土地尽可能握在自己手上,然后雇人耕种或者出租出去。
但是对于拓荒运动时代早期,地广人稀的地界,书中称呼这里为“边疆”(frontier)的蒙大拿则不一样,这块土地不像周扒皮的地被精耕细作好多代了,许多荒地对于白人地主来说,花钱买来或者拿着枪强行占领都是负资产。
为什么呢?拿畜牧业来说,白人的牧场在西部养牛,那总得有人吃牛肉喝牛奶做奶酪吧?
但在1820年代,蒙大拿这地界可不像《孤岛惊魂5》里那样人杰地灵,根本就没人消费,那自然开牧场也是赔本买卖,虽然可以养牛,然后雇牛仔给送到东部去卖,但是蒙大拿可比伊利诺伊还往西边,这途中的人吃马嚼都是成本,所以这一时间段里,这块地那对老白男来说就是负资产。
恰恰相反,白人在这里挣不下钱,但是生活方式不同的原住民可以在这里打猎,尤其是有悬崖峭壁这类地势险要的地方,人家叫这里野牛崖,原住民靠着把野生的野牛赶到这里集体捕猎,就能获得毛皮和肉生存下去,并且人口也就越来越多。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被赶到西迁的印第安人在这里有肉吃有人口了,那不得跟老白男来点激烈的交换意见吗?给你来点小小的部落制震撼,反抗殖民者的行动,又加剧了对于白人来说这里是负资产的印象。
而书里也很明确地画了个图来表示这种,白人人口和他们对于边疆收益的关系
但咱们是现代人,咱们知道说时间越往后,美国的所谓文明社会就是征服了西部,而随着水涨船高的也就是土地年租,其实就是地产价值。
而图中那个t点,恰恰就是彼得·詹森来到蒙大拿州的1892年左右,牧场主为啥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定居呢?很简单,因为他们需要的就是白人定居人口,所以相较于看似去取之不尽的土地来说,定居人口才是增长土地年租金的关键。
说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那就是彼得·詹森和之前来的牧场主,他们不是互相抢着分蛋糕的人,而是一起做蛋糕的人。
当然这种简单的经济学概念,其实对于学相关专业的朋友,其实非常浅显易懂,但是我对这本书的时候,作为一个西部文化的爱好者和娱乐产品的观众,突然就感觉明白了。
为啥范德林德帮这群人迟早要被赶尽杀绝?之前我们只是简单的觉得,哦,历史的车轮压过来了。
但这本书里的观点会印证一个道理,那就是历史的车轮不会无缘无故压死这群人。
为什么这么说?不是因为亚瑟摩根和达奇他们造成了多大的破坏,而是因为他们在阻挡脚下的地皮增值,也就是说他们很多人在经济学上,站在马掌望台的营地里,瓦伦丁的地价都跟着贬值,因为他们就是不安定因素。
更不用说他们不光不再往西逃,反而冲着时代的车轮冲过去,开始往大城市走去了,所以他们越走到地价高的地方,围剿就越凶狠,在资本的视角里他们这些英雄好汉的传奇事迹爱恨纠葛,只在小说里才有价值,能创造版税嘛,其余时候真的p都不是。
这样再来看好多故事,有了资本视角的这个观点,我们才会觉得许多西部故事,显得更加悲凉.
所以在一开始我才会说,这本书虽然是利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对所谓“狂野西部”这个意向做一个解构,告诉大家许多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多传奇,但是作为一个中国观众,相比较美国人没有那么浓郁的西部文化熏陶的观众,其实从这本书中也能看出趣味来。
而这样的解构我认为作者针对的不光是好莱坞电影,同样还剑指迪士尼,尤其是以《风中奇缘》中宝嘉康蒂为首的许多印第安人形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啊,设计北美洲原住民的银幕形象里头,人设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
首先是酋长有好有坏,好酋长主张求同存异,坏酋长长得就跟狮子王里那个刀疤一样憋着搞事。
这个酋长还得有个继承人,往往是出场在一个山清水秀,唱起歌剧都不奇怪的地方,然后周围鲜花芬芳小鸟环绕,这个人亲近大自然,是小动物的大领导,然后这个人还得负责和白人主角谈恋爱。
不管是政治正确还是刻板印象,各种原住民形象,好像永远也脱不了一个“亲近大自然”,天生德鲁伊的意向。
一提到白人拓荒就是工厂黑烟滚滚,跟萨鲁曼造兽人似的。
一提到印第安人就反过来,而且还都得跟现代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当然我们说保护环境这件事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有必要将这个现代理念,安插在印第安人这些个本身命运就颠沛流离的民族身上吗?
《不那么狂野的西部》这本书会告诉你并不是这么简单,人家也是人,也是参与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前文我们提到了,书里在论证新边疆的地租,在当时与人口(主要是白人人口)基本上承正相关时,也提到了在拓荒时代西迁的印第安人部落。
许多原住民民族在被迫来到西部后,为了谋生其实已经从曾经的粗放农业+采集经济,转型成为了一个靠狩猎为主的生产模式。
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在大西部那美洲野牛就放在那里,大马路上跑着肉,这种蛋白质摄入那必然爽到啊,这不比采集农耕爽多了?
另一个则是毛皮贸易,比如说我们看到《荒野猎人》里头,小李子演的那个在波尼族部落生活过的皮草商人休·格拉斯,就是法国殖民者利用了原住民有互换人质并收养为亲人的习俗,而将这些皮草商人安排入原住民当中生活,从而方便贸易并介入原住民战争的一种方式。
《帝国时代3》里头,法国的农民单位森林酷民 (Coureur des Bois) 也是说的这个群体。
扯远了我们拉回来,简单说,对于原住民来说用毛皮换西洋货物,比如他们不能生产的威士忌、药品、火器还有珍贵的马匹之类的东西,也让他们迅速转变为了一个狩猎民族。
但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知道,为了获得财富和这些西洋货物,那原住民也有着极大的动力去大量狩猎各种动物,而为了围猎野牛群,许多部落甚至会考虑放火烧草原来逼迫野牛奔向野牛围栏或者悬崖,然后围困这些动物最后用匕首和长枪刺杀。
更不用说白人还带来了一个更加给力的东西就是马匹,美洲本土本来是没有马的,但是在西进运动后,大量通过贸易和捕捉落到原住民手上的马匹,迅速降低了狩猎野牛的成本。
还是《帝国时代》系列,直接给苏族联盟这个民族做成了一个类似前作里匈奴和蒙古的游牧打法构筑民族。
在历史上这场原住民的骑马革命,不光是被应用到了狩猎当中,同样也被用到了部落冲突,以及对白人的战争中。
但书中的另一个观点也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那就是骑马革命对于原住民来说,其实是推动了他们民族当中产权制度的诞生。
哎是不是忘了这个是个经济学书籍了?但很有意思啊,恰恰是因为部落冲突被马匹和火器的传入愈演愈烈了,所以,许多原住民对于自然资源有了产权和使用权的概念。
就比如之前提到的野牛悬崖,一个好的狩猎悬崖就会被附近的部落承包使用,并且在这些边界地放一块用野牛皮包裹的石头示威。
除了野牛以外,喜欢看动物世界的小伙伴知道,美洲许多河流中是有一种自然奇观叫鲑鱼洄游,满肚子籽的鲑鱼逆河流而上去上游产卵,遇到瀑布都跟跃龙门似的啪啪往上跳,沿岸的熊啊狼啊,当然还有人类就可以顺势捕捉。
这种捕鱼点,也被原住民视为是个人财产,而酋长作为所有人允许自己部落使用来捕鱼,引用一个比喻就是
柳树有它的主人,但编织好的柳条筐则属于动手那个人。
这种制度被称为“以他提”(yitsati),直译过来就是管家,因为拥有这些产权的部落会派遣专人看守这些自然资源,他就是那个管家。
他有权制定和执行有关捕捞程度、擒纵器安放、打捞季节和捕捞方式的决定。这个氏族中最年长的男性,十分了解鲑鱼的游动、擒纵和捕捞的知识,因此最有可能成为“狩猎和捕捞区域的监护人或受托人”。
也是因为这种类似公有产权的制度,在日后,等到白人社会西进来到这里时,开始以个人家庭为单位时许多部落会允许一家一户的白人,一起过来捕鱼或者狩猎,因为他们觉得只要管家和产权主人允许,他们也付出了劳动,那这个就是被允许的。
但白人社会往往会把这种情况视为这是无主的自然资源,这样一来无疑是双方冲突是迟早要爆发的。
哎这就是小浣熊选取了《不那么狂野的西部》这本书里,两个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章节,给大家拆解一二作为书评和推荐。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能力意外的强,因为作者是希望使用一种结构“狂野西部”的方式,来讲述拓荒运动中许多现象,并且用经济学视角来看待许多熟悉的故事的。
所以不管是对西部片的爱好者,还是单纯的科普读者,我都非常推荐此书。
好了这里是浣熊君,一个在全网撂地的闲散作者,咱们下次接着聊。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