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作品
6 作品
34 作品
13 作品
《天庖承事》是明代官员李植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编纂的一部九卷本书籍。李植,字汝培,曾任光禄寺卿等职务。该书主要收录了他在光禄寺任职期间的奏疏、公文等文献资料,涉及当时的礼仪、饮食管理等方面。
作者:明 李植 徽州宫廷宴席 1. 茶食与糕点类 茶食有五碟,每碟重一斤。还有四个小碟的茶食,每个重九两六钱。另有五个小碟,每碟重六两四钱。 蒸饼共十五个,是宴席上常见的糕点之一。 米糕重八两,称为...
《饮膳正要》为元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饮食卫生与营养保健专著。
稻米 味甘苦,平,无毒。温中,令人多热,便秘,故不可多食。即糯米也。苏门米最佳,酿酒时常用。 粳米 味甘苦,平,无毒。益气,止烦,止泄,和胃气,增肌肉。现有多种,如香粳米、匾子米、雪里白、香子米,香味...
生地黄鸡 治疗腰背疼痛,骨髓虚损,不能久立,身体沉重,气乏,盗汗,食欲不振,偶尔呕吐和腹泻。 生地黄半斤,饴糖五两,乌鸡一只。 将鸡去毛、肠肚洗净,细切;生地黄和糖混合均匀,放入鸡腹中,再放入铜器中蒸...
桂浆 生津止渴,益气和中,去湿逐饮。 生姜三斤,取汁;熟水二斗;赤茯苓三两,去皮,磨成末;桂三两,去皮,磨成末;曲末半斤;杏仁一百个,汤洗,去皮、尖,生研成泥;大麦蘖半两,磨成末;白沙蜜三斤,炼净。 ...
马思吉汤 补益,温中,顺气。 羊肉一脚子,切成小块;草果五个;官桂二钱;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将上述材料一起熬成汤,滤净后加入熟的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马思达吉一钱,少许盐,调和均匀后,再加...
《技击余闻补》是清末民初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锺书的父亲)创作的一部短篇武侠小说集。他受到林纾创作的《技击余闻》启发,整理了自己所听到的故事,补充了其中的空缺。
作者:钱基博 窦荣光 无锡的窦荣光,在清道咸年间是一位大侠。他身材魁梧,外貌堂堂,力气极大。吃饭时用铜箸,长度刚好一尺多,但他无论如何都能准确刺杀敌人,哪怕是壮汉也能在他面前倒下,因此他常以此自豪。 ...
《酌中志》是明朝宦官刘若愚在狱中写的一部笔记体史书,主要记述天启年间魏忠贤与魏党历史,以及明朝皇宫的制度、习惯。因此书记载了很多当时的生活细节,对后来的历史文学作者也很有价值。
作者:明 刘若愚 上古时期,人们只吃生肉喝血,自从燧人氏开始烹饪后,烹饪不过是为了暂时填饱肚子。因此,铸造的鼎和书写的酒诰文是对饕餮的警惕。然而,从古至今,仍然有人对口腹之欲无法自拔,因此,戈矛相对匕...
《技击余闻》是清末民初文人林纾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每篇文字短小精悍,着力描摹一个擅长技击的人物,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这些人物来自三教九流,个性分明。《技击余闻》开创了近代“技击”系列小说的风潮。1910年以后有多位撰者为其作续或补。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 冷红生,晚年称蠡翁、践卓翁,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人,为近代著名翻译家、小说家。少时家境清贫,发愤读书,后兼习绘画。清光绪八(1882)年中举,...
《随园食单》是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撰写的一本食谱。该书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有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饮食文化及中国南北菜点,是中国饮食史上的重要著作。
点心单 梁昭明以点心为小食,郑傪嫂劝叔且点心的传统由来已久。作《点心单》。 鳗面 将一条大鳗蒸烂,拆肉去骨,与面混合,再加入鸡汤揉成面皮,切成细条,放入鸡汁、火腿汁和蘑菇汁中煮。 温面 将细面放入汤中...
杂素菜单 菜有荤素之分,就像衣服有表里一样。富贵的人往往更喜欢素食。作《素菜单》。 蒋侍郎豆腐 豆腐两面去皮,每块切成十六片,晾干后用猪油熬至清烟起时再放豆腐,略撒盐花一撮,翻面后加入一茶杯甜酒和一百...
水族有鳞单 鱼类都要去鳞,唯独鲥鱼不去。我认为有鳞的鱼形状才完整。作《水族有鳞单》。 边鱼 活边鱼用酒和秋油蒸,蒸至玉色为佳。如果蒸得白色,则肉质老而味道变差。蒸的时候要盖好,不能让锅盖上的水气滴入。...
羽族单 鸡是最重要的禽类,许多菜肴都离不开它。就像善良的人积累阴德而不被人知,因此让鸡成为羽族的首领,其他禽类附属其后。作《羽族单》。 白片鸡 肥鸡的白片,适合用在太羹和玄酒中。特别适合在乡村和旅店中...
阿根廷|2024-03-24
回到顶部
外观样式
建议反馈